历史和司马师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司马师生了五个女儿,就是没有儿子,他父亲司马懿九个儿子,他弟弟司马昭也有九个儿子。 主要信源:(趣历史网——权臣之死:李丰刺杀司马师背后的权力博弈真相) 公元249年正月,洛阳城的冬夜格外漫长。 太傅府的书房里,七十岁的司马懿盯着跳动的烛火,手中的兵符已被掌心汗水浸湿。 而相隔一墙的卧室内,他的长子司马师正发出均匀的鼾声。 明日便是决定家族命运的高平陵之变,这份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力,让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都暗自心惊。 司马师的成长轨迹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政治蓝图。 建安十四年他降生时,父亲司马懿刚踏入仕途。 这个在赤壁战火中出生的孩子,从小就被当作家族接班人培养。 二十岁冠礼那天,司马懿将《史记》中《项羽本纪》篇亲手抄录赠予他,在"不可沽名学霸王"一句旁留下了深深的墨点。 这场与夏侯家族的联姻曾被视为妙棋。 新婚夜,夏侯徽凤冠上的珍珠在喜烛映照下流转生辉。 但她敏锐察觉到来宾眼中隐含的忧虑——夏侯家与曹魏皇室血脉相连,而司马家正悄然崛起。 果然,婚后第七年,司马师开始以狩猎为名,在京郊秘密训练死士。 最令人胆寒的是,三千人的队伍如同沉入深潭的石子,未激起半分涟漪。 高平陵之变前的深夜,司马师房间的灯熄灭得比平日更早。 侍女看见他临睡前还在擦拭佩剑,剑鞘上镶嵌的绿松石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次日清晨,当曹爽车队驶出洛阳城门时,司马师从容系上铠甲,对身旁的司马昭淡淡说了句: "该收网了。" 政变成功后,司马师的日常发生了微妙变化。 他书房的地图上,标注军情的朱砂印记日渐密集。 正始十年的合肥新城之战,东吴大军压境时,他竟在城头抚琴。 琴声忽转激昂之际,埋伏的弩箭如暴雨倾泻,这曲《广陵散》成了敌军的葬歌。 眼疾的阴影却悄然逼近。 嘉平三年开始,他阅卷时需将竹简贴至眼前。 御医开的药方堆满案头,最痛时要用布带勒住额头批改奏章。 临终前东征毌丘俭,部下看见主帅的帅帐彻夜亮灯,偶尔传出压抑的咳声,但翌日军令仍条理清晰。 若天命再借十年光阴,历史或许会改写。 甘露五年的灭蜀之战本可由他挂帅,成都武侯祠的松柏或许会见证新的开国典礼。 其过继之子司马攸时年二十,已显露出超越年龄的政治智慧,若继承大统,或许能避免日后八王之乱的悲剧。 但命运终究在正元二年画下句点,送葬的白幡掠过洛阳街巷时,百姓窃语着"若太尉多活十载"的传说。 这位被史书笔墨轻描淡写的奠基者,如同暗夜中的北斗,沉默指引着司马家族的航向。 他训练的死士成为改朝换代的利刃,他的军事布局稳住政权根基,他的政治手腕为晋室开辟道路。 那些未及展开的历史可能性,都凝固在嘉平元年冬夜那盏平静熄灭的烛火里。 司马师执政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悄然改变了曹魏的政治生态。 他改革了中正制,在选拔官员时更注重实际才能。 为巩固边防,他重新整编了屯田军,使边境驻军的战斗力得到提升。 这些举措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个人生活方面,司马师展现出矛盾的特质。 他对原配夏侯徽始终怀有复杂情感,但在政治利益面前从不犹豫。 五个女儿的相继出生,未能缓解他对子嗣问题的焦虑。 最终过继司马昭次子司马攸为嗣,这一决定影响了后来晋室数十年的权力格局。 司马师的早逝留下诸多历史谜题。 他的军事才能是否被低估? 若由他完成统一大业,晋朝是否会呈现不同面貌? 这些假设永远没有答案。 但可以确定的是,在高平陵之变的关键时刻,正是司马师的冷静果断,确保了司马家族能够顺利夺取政权。 太尉府后院那棵老槐树,曾见证司马师无数个批阅文书的深夜。 树影婆娑中,这个背负家族使命的政治家,用短短四十八年生命,为魏晋嬗代铺平了道路。 当他合上双眼时,或许已经预见到司马家族即将迎来的辉煌,却也永远无法知晓自己缺席的历史将如何展开。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