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变脸”比脱裤子还快! 中美吉隆坡刚谈妥,美国又变脸,美财长通告全球,将继续针对中国 吉隆坡的谈判桌上,双方才握过手。中美经贸团队经过两天坦诚深入的交流,刚刚宣布就关税争端、芬太尼、甚至美方对华301调查问题等达成基本共识。美国财长贝森特亲口承诺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100%关税,称双方构建了"非常成功的框架"。话音未落,华盛顿的调门骤然转变。 稀土和大豆成了这场博弈的筹码。美方单方面放风,声称中国将推迟稀土出口限制一年,并恢复采购美国大豆。这些涉及两国经济命脉的敏感议题,被当作谈判的筹码随意抛来抛去。 根据媒体报道,就在中美马德里磋商后,美方就密集推出了20项对华打压措施。美方在9月份出台管制实体清单穿透性规则,将数千家中企延伸划入“实体清单”;施压荷兰“强抢”安世半导体公司;10月14日落实对华造船舶征收港口费,并曾威胁自11月1日起对中国产品加征100%关税。这一系列举动,与美方在谈判桌上表现的诚意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美关系的本质应是互利共赢。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美国偏要选择一条损人不利己的道路。他们的算盘打得很精,却忘了中国人民从来不吃这一套。 就在美国政府频频对华施压的同时,特斯拉向上海超级工厂追加50亿美元投资的消息不胫而走,福特汽车也被迫恢复从中国进口电池组件。这些企业的选择,比任何华丽的外交辞令都更有说服力。 去年的中美博弈,当美国限制芯片出口时,中国随即调整了稀土出口配额。这一精准反制立刻引发了全球产业链的连锁反应,德国大众总裁不得不专程飞抵北京,只为保障电机稀土供应。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影响力,让世界各国清醒认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独揽所有王牌。 稀土,这场博弈中的“王牌”,恰恰揭穿了美国的软肋。中国对稀土开采与回收技术的精准管控,直接触动了美国电动车、半导体和国防产业的神经。贝森特的发言试图淡化中国反制措施的影响力,却暴露了美国的焦虑——他们害怕被“卡脖子”,却又放不下施压的惯性。 东盟十国集体与中国升级自贸协定,沙特石油交易开始使用人民币结算,这些变化看似无声,却实实在在地重塑着全球力量平衡。中国始终秉持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与各国交往,这种理念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 从2018年至今,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从未停止。每一次他们都来势汹汹,最终却不得不回到谈判桌前。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中国人历来清楚,核心技术的突破要靠自己拼搏,产业链的安全要靠自己守护。谈判桌上有礼有节,面对压力寸步不让。这就是中国的态度。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