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蒋纬国看到一位美丽的少女,上前和她搭讪:“小姐,报纸能借我看一下吗?

谈古论今朝 2025-11-05 19:03:55

1942年,蒋纬国看到一位美丽的少女,上前和她搭讪:“小姐,报纸能借我看一下吗?”少女傲慢地说:“我的报纸是英文的,就怕你看不懂!” 这段相遇其实有两个说法,但火车站偶遇的版本更有细节支撑。那会儿蒋纬国26岁,刚从潼关前线换防回西安,身上还带着军装的风尘味——他当时已是第一师的上尉副营长,驻防潼关阻击日寇才刚满三个月。他哪是闲得没事搭讪,是刚下火车没来得及买报,急着看前线的消息。 石静宜的傲慢也不是没缘由,她爹石凤翔的大华纱厂那会儿正忙着给前线赶军布,每月要交3万匹,占了产量的七八成,连厂房都被日军炸过三次 。一个能读英文报、家里跟抗战绑在一起的姑娘,自然瞧不上随便凑上来的陌生人。 蒋纬国接报纸时没多话,可一开口念头条,周围人都顿了顿——那是标准的美式发音,不是留洋回来装样子的腔调。他在德国慕尼黑军校啃了一年英文军事典籍,后来在美国装甲兵训练中心,天天跟三星将军用英语讨论战术,早练得比中文还顺溜 。 评国际局势时他没扯空话,直接聊蒙哥马利在北非取消撤退命令的事,连装甲部队该怎么撕开缺口都点到了——这些不是纸上谈兵,他在美国亲眼见过谢尔曼坦克的演练,还帮着策划过后勤方案 。石静宜手里的咖啡勺都停了,她刚从西北大学商科课堂出来,正帮家里管纱厂的账,早听过美军要搞“火炬行动”登陆北非,可没想到眼前这人能说得这么细。 火车检票的哨声救了场,两人跟着人流走,才发现居然在同一节车厢。石静宜这才主动开口,说家里纱厂的机器刚从轰炸废墟里捡出来,搬去山里接着造军布。蒋纬国也没瞒她,说自己在潼关守防线,见过士兵穿的就是大华产的粗布军装 。 有意思的是,俩人当时没留联系方式,就这么散了。直到几个月后西安士绅的生日宴上再碰面,石静宜穿了礼服,没了火车站的傲气,蒋纬国主动邀舞,才把话匣子彻底打开。后来石凤翔一开始还反对这门亲事,怕女儿卷进官场,可架不住俩人往一块凑,直到石静宜怀了孕才松口 。 说起来,这俩人能成,根本不是什么门当户对的噱头。蒋纬国没端公子架子,石静宜也不炫富,聊的都是怎么用军事保家、用实业卫国。在1942年的西安,这样不掺虚的年轻人,本就难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谈古论今朝

谈古论今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