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位老妇人请“汉奸”侄子吃饭,突然压低声音道“孩子,给我弄300发子

谈古论今朝 2025-11-05 19:58:28

1941年,一位老妇人请“汉奸”侄子吃饭,突然压低声音道“孩子,给我弄300发子弹。汉奸一瞪眼:“你要子弹干啥?”“给八路军。”汉奸啪的一拍桌子,噌的一下,站起来:“你不想活了? 她叫马宗英,1910年生在山东莒县北墩子村。那时的女孩,裹小脚、纺棉线、早早出嫁是命。她十六岁嫁人,过的就是平常农妇的日子。可1937年,日军打进山东,一切被打碎。村子烧了几次,人被抓走,孩子饿死在街边。那年冬天,她第一次见到八路军——几个年轻战士帮村民修屋顶,女兵教人识字。她记下“民族”两个字,也记下了一个信念:不能再忍。 马宗英可不是喊喊口号,1938年八路军到莒县宣传抗日,她当即找游击队报了名,成了秘密情报员。那会儿她表面就是个普通农妇,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卖包子,实则眼睛不停转,默默记下日军岗哨位置、巡逻时间,再把情报偷偷送出去。 1941年抗战正打到最吃劲的时候,日军把根据地封得死死的,八路军连子弹都快断供了。马宗英突然接到任务,三天内得弄来300发子弹,支援游击队打伏击。这事儿听着就难,子弹是军火,哪能随便碰?可她没犹豫,一口应了下来。 她想到的人是侄子王云蓬。这孩子不是天生坏种,早年还参加过游击队杀鬼子,后来游击队队长叛变,他为了活命才被迫当了伪军,在镇上据点看库房。马宗英知道他心里的热血没凉透,只是被吓住了。 那天请王云蓬吃饭,马宗英特意蒸了槐花饼,摆上小米粥——这在当年已是顶好的吃食。王云蓬穿着皱巴巴的伪军制服,腰里别着枪,埋头扒饭没敢多说话。等他吃得差不多了,马宗英才慢悠悠开口要子弹。 王云蓬吓得筷子都掉地上了,脸瞬间涨红,声音抖得厉害:“婶!你疯了?这要是让日本人知道,咱全家都得填万人坑!”他这话不是夸张,1941年日军在鲁中搞“三光政策”,老百姓稍有不慎就是灭门之灾。 马宗英没急,只是淡淡提了凤凰山的仗:“你当伪军能活命,可游击队的娃们呢?没子弹只能拿石头砸鬼子,十个里七个拿的是梭镖。”她顿了顿,又说:“你忘了前年抢粮时,你叔是咋被鬼子用枪托砸死的?” 王云蓬攥紧拳头闷头不语,半天端起桌上的冷酒灌了下去,咬牙蹦出句“我试试”。要弄子弹得先过伪军小头目魏队长的关,这人贪得无厌,王云蓬连着三天提着腊肉烧酒去送礼,最后塞了块银元才换得他含糊点头。 子弹到手那天,马宗英连夜用油纸包好,藏在蒸笼最底层,上面盖满刚出锅的槐花饼。她推着卖包子的小车往城门走,城门口的伪军李二狗是王云蓬的拜把子兄弟,平时没少吃她的包子,又得了点好处,挥挥手就放行了。 她绕着小路赶去凤凰山,把子弹交到游击队长手里。队长接过子弹时都红了眼,说这300发子弹能换鬼子300条命。没过几天,八路军就靠这批子弹打了场漂亮的伏击战,一下干掉87个日本兵。 后来马宗英接着干情报工作,推着小车卖包子的身影成了敌占区里的秘密记号。抗战胜利后她回了村,种地养鸡过起平淡日子。1992年她被授予“山东红嫂”称号,领奖时还说,藏子弹的那只蒸笼还在老屋里,藏的是中国人的骨气。如今那蒸笼就摆在莒县博物馆,静静诉说着那段历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谈古论今朝

谈古论今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