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敢借,一个敢给!安徽芜湖,穷表弟向富表哥借款 250 万,表哥二话不说,直接掏钱,最后2022 年,表哥因持有表弟公司的股份成为广州首富,而表弟早就登上过中国首富。 在中国企业史上,王传福和吕向阳这对表兄弟的故事,堪称现实版 “互相成就” 的传奇。 一个借 250 万起家,27 年后登顶中国首富,一个仗义出手,靠着这笔投资稳坐广州首富。 没人能想到,1995 年那笔能在深圳买十套三居室的钱,竟撬动了两个商业帝国。 谁能想到,这位后来的比亚迪掌舵人,童年过得比黄连还苦。 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怀远农家,13 岁丧父,两年后母亲也因劳累过度离世。 家里八个孩子一下子没了主心骨,生活重担全压在二十出头的哥哥和嫂子身上。 为了让弟弟读书,哥哥去工地扛水泥,嫂子变卖了陪嫁,一家人咬着牙,硬是给王传福撑出了求学路。 王传福没辜负这份牺牲。 考上中南矿冶学院,又冲进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深造,毕业后直接留在研究院,还被破格提拔为 301 所副主任。 在科研体系里顺风顺水的他,却被深圳的改革浪潮搅动了心。 后来被派去打理研究院在深圳的电池公司,站在产业前沿的他,敏锐嗅到了充电电池的巨大商机。 1995 年,他做了个惊掉众人的决定,辞职创业。 可创业需要真金白银,他手里的积蓄少得可怜。 找香港投资机构,对方嫌他 “年轻没经验”,直接闭门羹伺候。 走投无路时,他想到了表哥吕向阳。 那时的吕向阳早已从银行辞职,在房地产行业混得风生水起,是有实力独立投资的商人。 王传福找上门,只说想借 250 万做电池公司,没多讲细节。 吕向阳想都没想,当场点头,“你要干,我就支持。” 这份痛快,是血亲间的信任,更是看透人后的胆识。 就这样,比亚迪在深圳布吉镇一间旧厂房里诞生了。 创业初期的苦,超出想象。 没钱买自动化设备,王传福脑子一转,以人代机。 用熟练工人组成 “人肉生产线”,既压低成本,又保证品质。 就靠这股接地气的狠劲,比亚迪硬是在三洋、索尼的夹缝中杀出一条路,用七分之一的成本做出同等级电池。 电池业务刚站稳脚跟,2003 年王传福又抛出 “炸弹”,收购秦川汽车,进军新能源汽车。 几乎所有股东都反对,觉得他疯了,可他铁了心要干。 带着技术团队埋头研发,比亚迪如今横扫行业的 “三电技术”,就是那几年硬啃硬骨头打下的底子。 和王传福死磕技术不同,吕向阳是天生的 “趋势捕手”。 他长期持有比亚迪股份,还把目光盯向了新能源产业链上游。 2005 年,他瞄准四川甘孜州的甲基卡锂矿,果断砸钱拿下开采权。 那时候锂矿还没显山露水,很多人看不懂这操作,可十几年后新能源爆发,碳酸锂价格从每吨四万飙到四十多万,吕向阳的提前布局,彻底爆发价值。 2022 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冲到 186 万辆,登顶全球第一。 同年胡润百富榜,吕向阳夫妇以 1250 亿元成广州首富,当年 250 万翻了五万多倍,王传福也以 177 亿美元财富稳居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列。 如今走进比亚迪坪山总部,王传福办公室墙上挂着 “技术为王”。 而吕向阳家中,摆着一块写着 “顺势而为” 的根雕。 两句话,道尽这对表兄弟二十多年的成功密码。 一个死磕技术,一个识势布局,靠着一份跨越二十多年的信任,从零起步,互相扶持。 250 万,不只是一笔投资,更是一份信念。 两位首富,不只是财富的象征,更是时代的答案。 勇敢的人彼此信任,就能创造奇迹。 你觉得他们成功最关键的是信任还是眼光?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源: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