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成功后,毛主席曾公开多次提到一个人,说:“这个人对革命是有大功的”,建国后,在将星云集的共和国里,更是将此人授予了大将军衔。 这个人就是徐海东。 除了战功卓著外,徐海东同志为革命立下的大功是什么呢? 原来,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生存下去,红军不得不开始进行长征。 长征途中,因为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毛主席领导的中央红军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更换目的地,途中经历了千难万险,没有地方是安全的,没有地方可以落脚,战士们缺吃少穿,随时可能面临着灭顶之灾。 徐海东此时正率领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苏区坚持斗争,虽与中央红军相隔千里,却始终关注着革命全局。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奉命开始战略转移,他们突破国民党军的多道封锁线,一路向西挺进,不仅牵制了大量敌军兵力,更在沿途播撒革命火种,为中央红军的行军减轻了压力。这支仅三千余人的部队,在徐海东的指挥下,凭着顽强的意志穿越崇山峻岭,于1935年9月率先抵达陕北,成为长征中第一支完成会师的红军队伍。 抵达陕北后,徐海东并未停歇,他迅速整合当地红军力量,巩固革命根据地,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后方基地。而此时的中央红军,经过湘江战役等惨烈战斗后,兵力锐减至不足万人,物资极度匮乏,战士们穿着单衣在严寒中行军,粮食和药品更是稀缺到极点。当中央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几乎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能否在陕北立足,成为关乎革命存亡的关键。 中央红军与红二十五军会师后,毛主席亲自向徐海东提出支援请求,希望能获得物资和经费补充。当时红二十五军自身条件也十分艰苦,但徐海东深知中央红军的困境关乎整个革命的命运,他当即召集干部会议商议。尽管部分同志担心本军的储备不足,但徐海东力排众议,决定倾尽全力支援中央。他下令将红二十五军仅有的7000块银元中,拿出5000块送往中央红军,同时调拨了大量粮食、布匹、药品和武器弹药,甚至挑选了一批年轻力壮的战士补充到中央红军队伍中。 这一支援绝非简单的物资援助,而是在革命最危急时刻的雪中送炭。5000块银元在当时足以解中央红军的燃眉之急,让战士们得以添置冬衣、补充口粮,药品则挽救了许多伤病员的生命。更重要的是,红二十五军的坚定支持,让中央红军在陕北迅速站稳脚跟,为后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红军力量整合奠定了基础。若没有这次及时的支援,中央红军能否在陕北立足、能否顺利开展后续革命工作,都将面临极大变数。 徐海东的这份功绩,源于他对革命的绝对忠诚和大局意识。他出身湖北黄陂的贫苦窑工家庭,自幼受尽剥削压迫,参加革命后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土地革命时期,他率领部队在鄂豫皖苏区多次击溃国民党军的“围剿”,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先后九次负伤,身上留下十七处伤疤,这些伤痕正是他为革命献身的见证。 抗战时期,徐海东又率领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转战华北敌后,参与平型关大捷等重要战役,在平型关战斗中,他指挥部队顽强阻击日军,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队的伏击作战。因长期征战劳累,他的身体受到严重损伤,1940年后便长期患病休养,但即便在病榻上,他仍时刻关注着革命进程,从未停止过对党的事业的牵挂。 建国后授予大将军衔时,徐海东曾主动提出辞让,认为自己后期因病未能多为革命出力,不应接受如此高的荣誉。但中央坚持对他的授衔,正是对他革命生涯功绩的充分肯定,尤其是长征中支援中央红军的关键贡献,足以让他在将星中占据重要位置。毛主席多次提及的“大功”,不仅是指物资上的支援,更在于他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党性原则和全局观念,这种精神成为革命年代的宝贵财富。 历史不会忘记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徐海东的功绩既体现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更体现在革命危难之际的无私奉献。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份精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