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终于能理解,为什么印度加入五常被拒,申奥被拒,加入亚太经合被拒,原因很简单——印度太闹腾。 闹腾这词听起来像是邻居家小孩放鞭炮,吵得人睡不着,其实放到国际舞台上,这种“闹腾”背后的确隐藏着很多门道,也不是说谁不喜欢谁的问题。 而是讲究规则、执行力、合作能力这些现实的东西。印度在这些方面的表现,确实让人很难放心让它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 先看申奥这件事。1996年亚特兰大那一届奥运会,印度的新德里也参与了申办。这次申办历史上留下的最大“笑话”就是新德里一票没拿到。 不是说票少,是一票都没有,这可是国际奥委会几百个成员国代表投票,不是几个人的小圈子。在国际场合,哪怕是不太强的国家。 往往也能收到几张象征友谊的安慰票,但印度是彻底被“噤声”了。这意味着国际社会对印度的态度非常明确:你不靠谱。 当时外界普遍关注的,是新德里的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治安状况不稳定,还有就是印度国内奥委会的组织混乱。 国际奥委会最看重的就是承办能力和执行力,毕竟举办奥运不是开联欢会,涉及的是全球上百个国家的运动员、媒体以及数百万观众的综合安排,谁也不想冒险。 再说亚太经合组织,印度一直对加入这事挺上心的,但被多次婉拒。这并不是说其他成员排外,而是印度在很多方面的表现不符合这个组织的基本要求。 亚太经合组织的核心价值之一是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而印度在这方面一直不太合作。它的关税壁垒高,市场准入门槛多,谈判桌上常常是“讨价还价”的那个。 比如说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的时候,印度就是唯一一个退出的国家,理由说是保护本国市场,但别人看的是你到底有没有合作意愿。 说到底,亚太经合组织不是“进来再慢慢适应”的类型,而是进来之前就要有一定开放程度、有稳定的制度基础,光靠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而在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这件事上,印度的诉求其实由来已久。它认为自己人口多、发展快,理应有更大话语权。但五常位置可不是“轮流坐庄”,更不是人口越多越有理。 安理会讲究的是全球治理能力和维护国际和平的综合实力。印度虽然近年来在经济上有所增长,但它的外交策略经常变来变去,军事和安全政策也有很多不确定性。 联合国是一个高度需要稳定共识的场合,选常任理事国要考虑的是这个国家会不会在关键时刻“唱反调”,而印度的外交表现恰恰容易出“幺蛾子”。 别看印度在国际上经常高调发言,说自己代表“全球南方”,但真正到了落地执行层面,经常是雷声大雨点小。 比如说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它既希望发达国家承担更多责任,又不愿意自己在减排上做出实际让步。这种“我想要好处但不想承担义务”的态度,在多边机制里很吃亏。 国际社会要的是稳定合作伙伴,不是临场变卦的“惊喜制造机”。其实回头看,印度并不是没有资源,也不是没有人才。问题是它的制度运作往往效率低下,政策摇摆不定。 比如说它在国内的铁路、电力、税收这些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上,常年处于“改革中”,而不是“改革后”。国际社会不是没给机会,但每次合作到关键阶段。 印度总能跳出来说“我还没准备好”。久而久之,别人也就不想等了。当然国际舞台上没有永恒的拒绝,只要表现出稳定、透明、愿意合作的态度,未来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现在这个阶段,印度的“闹腾”,确实让人望而却步。每次谈合作,它要么突然提出新条件,要么临时退场,搞得大家都很被动。 你说好不容易谈了几年的协议,到头来你说不玩就不玩,那谁还敢带你玩大的。所以说,不是国际社会不给机会,而是机会不是给不守规矩的人的。 你可以有自己的节奏,但不能总是让别人跟着你变节奏。国际合作不是独角戏,而是一场需要默契的合奏。谁要是总在关键时刻抢戏跑调,那就别怪别人不请你登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