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何以今天,又何以明天——深刻认识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江山与家底 央视《新闻联播》中“我们今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建立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打下的江山、攒下的家底之上的”这句话,如暖流涌动人心,似明灯照亮前路。这一论断既是对历史的深刻回望,也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更是对未来的明确指引,蕴含着深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需要我们从历史传承、精神滋养、实践启示三个维度深入领会。 “打下的江山”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政治根基与主权保障,为今日中国的发展筑牢了根本前提。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经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黑暗局面,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新中国的成立,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为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统一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在对外关系上,老一辈革命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顶住霸权主义压力,使新中国赢得了国际尊严,摆脱了“弱国无外交”的困境,为当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方“江山”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国家疆域,更是政治意义上的主权独立、制度保障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格局,是今日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 “攒下的家底”是国家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与体系支撑,为当代中国的腾飞积蓄了核心动能。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变了旧中国工业落后、民生凋敝的面貌。在科技领域,老一辈革命家高瞻远瞩,坚持发展尖端科学技术,作出“搞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取得了“两弹一星”等重大突破,填补了诸多科技空白,为后续航天事业、国防现代化等领域的辉煌成就打下坚实基础。在社会建设方面,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扫除文盲、改善民生,为国家发展积累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这些“家底”或许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显得相对薄弱,但却是在极端困难环境中艰苦奋斗的结晶,包含了完整的工业布局、坚实的基础设施、宝贵的建设经验和初步的人才储备,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构成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气。 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激励当代中国不断奋进的精神密码与力量源泉。雨花英烈革命精神所彰显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立场、不畏艰险的奋斗牺牲精神,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铸就的红色精神一脉相承,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从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老一辈革命家用行动诠释了信仰的力量、人民的立场和奋斗的价值。这种精神财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方向之魂、价值之本和动力之源,确保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行,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今天,无论是脱贫攻坚的攻坚战,还是科技创新的持久战,无论是抗击灾害的保卫战,还是改革开放的攻坚战,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红色精神始终是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的强大力量,让亿万人民在面对风险挑战时始终保持昂扬斗志与历史主动精神。 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核心在于把握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辩证统一。老一辈革命家打下的江山、攒下的家底,不是静止的历史遗产,而是动态的发展根基。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成就,是对这一基础的继承与拓展;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是在这一根基上的升华与超越。我们不能割裂历史、否定根基,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止步不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的,要结合党史宣传教育,讲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这要求我们既要铭记历史,感恩老一辈革命家的牺牲奉献,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要立足当下,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回望百年征程,老一辈革命家以鲜血和汗水筑牢了民族复兴的根基;展望未来之路,新时代的我们更应扛起历史使命。这句话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当下的鞭策,更是对未来的召唤。它让我们明白,今日中国的繁荣富强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无数先辈接续奋斗的结果;它激励我们,要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奋斗实干,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新的辉煌。唯有如此,才能不负历史、不负先辈、不负时代,让江山更稳固、家底更丰厚,在民族复兴路上阔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