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琉球的所谓“主权”,从来都是没有法理依据的。 清朝末年,日本以武力的方式,非法且野蛮地吞并了一个主权国家。二战后,根据波兹坦公告,日本领土也仅仅限于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范围内,殖民时代的一切领土全部作废。 琉球王国曾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独立国家。早在隋朝时期,中国史书就有了关于“流求国”的记载。 明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国王开始向中国明朝进贡,正式成为中国的藩属国。此后的五百多年间,琉球王位必须经过中国皇帝册封才算合法。 琉球群岛上至今保留着浓厚的中华文化印记。首里城的建筑风格仿照北京紫禁城,琉球人使用汉字,许多居民能讲闽南语。来自福建的“久米三十六姓”后代仍在琉球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1879年,日本趁清朝衰弱之机,强行吞并琉球,将其改名为“冲绳县”。琉球国王被秘密带往东京软禁,一个延续数百年的王国就此灭亡。 二战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对日本领土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1943年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必须归还其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的一切土地。 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第八条更是白纸黑字写明:“日本之主权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之其他小岛”。 日本在无条件投降时,完全接受了这些条件。这意味着,从国际法角度看,琉球主权地位未定,根本不属于日本。 1946年1月,同盟国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向日本政府发出“第677号指令”,明确将琉球群岛排除在日本领土范围之外。这一共识曾是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的普遍看法。 冷战改变了琉球的命运。1951年,美国主导下签署的“旧金山和约”玩弄文字游戏,虽然提及日本同意将琉球交由联合国托管,美国作为管理当局,但却莫名其妙地暗示日本对琉球保留“剩余主权”。 更为荒唐的是,1971年美日签署“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协定”,美国将琉球的“施政权”交给日本。这个协定刻意使用了“琉球”而非“冲绳”一词,并且在描述权力转移时用了“放弃”一词,而非“返还”。 美国在移交时留了一手,不仅要求日本允许美军继续驻留,还明确表示移交的仅仅是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绝口不提主权问题。日本获得的只是“施政权”,而非主权。 如今的琉球群岛,表面上看是日本的“冲绳县”,实则仍是美军在东亚的重要军事据点。美军基地占据了琉球最优质的土地,战机起降的噪音震耳欲聋,远超雷鸣级别。许多年轻人被迫离开家乡,留下的老人守着被污染的渔场艰难维生。 琉球民众的独立运动从未停止。2013年,“琉球民族独立综合研究学会”成立,旨在寻求独立,建立“琉球自治联邦共和国”。近年来,随着美日将琉球作为军事介入台海的前沿基地,当地民众的反对声浪持续高涨。 在2025年的地方选举中,反对美军基地的候选人得票率低得可怜。联合国曾公开谴责美日两国将琉球视作殖民地般对待。这种局面引发人们思考:日本有何理由继续占据琉球? 从法理上看,琉球地位未定已是国际社会共识。即便是美国一手主导的“旧金山和约”,也并未规定琉球主权属于日本。周恩来外长当年就严正声明:“旧金山对日和约”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是非法、无效的,中国政府绝不承认。 日本政府常常拿“旧金山和约”说事,声称琉球是美国根据该条约“返还”日本的“日本领土”。然而这个条约本身是非法的,其对琉球的处置自然无效。 有趣的是,当年罗斯福总统曾向蒋介石提出将琉球归还中国,但蒋介石未能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这一错过,使得琉球问题成为至今未解的历史遗留问题。 今年早些时候,琉球当地民众再次走上街头,抗议美军在边野古沿岸地区填海造地、修建军用机场。他们手举“琉球独立”的标语,讲述着不同于日本官方版本的历史。 琉球学者比嘉孝仁曾坦言:“我们的身份认同很复杂——不是完全的日本人,也不是中国人,我们是琉球人。”这种独特的身份认同,正是琉球未来可能性的关键。 琉球群岛的未来,或可由当地民众行使民族自决权自主决定,或可交由联合国托管逐步讨论其归属。历史的答案,或许就藏在琉球人自己的选择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