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那些三四十岁就财务自由的人,你会发现一个共性——二十几岁时,他们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把全部注意力聚焦在一件事上,做到极致。职场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公司吃住是常见情形。创业者,工作生活不分开,永远在拉投资、拿资源、见客户。自媒体人,在出租屋一呆几天,夜以继日输入输出。无论哪种,核心都是同一个动作——把时间当本金,把专注当利率,让能力像滚雪球一样复利增长。这就是人生的复利账本。你每天花十个小时深度工作,还是刷三小时短视频?这不是一天的差别,财富积累的过程不是一个线性积累的过程,能力的成长也一样,它是指数级的。今天多学三个小时,明天的你就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五年后,那个每天多投入三小时的人,和你已经不在同一个段位。这笔账算明白了,很多事情就清楚了。注意力,才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本。经济学家西蒙早就指出,在信息富裕的世界里,信息所消耗的就是其接受者的注意力,信息富裕导致了注意力贫困。什么意思?就是这个时代,信息不值钱了,满大街都是,你的注意力才值钱。注意力已经成为十分稀缺的经济资源,不但成为财富分配的重要砝码,而且经营注意力资源的产业获得迅猛发展,成为高利润的新兴产业群。商家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短视频、游戏、社交媒体,千方百计抢你的注意力。他们用你的注意力换钱,但你自己呢?你在用注意力换什么?换三分钟的快感?换围观明星的鸡毛蒜皮?这是最亏本的买卖。你看那些顶级人物,没有一个是靠刷短视频刷出来的。他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只投在一个地方——让自己增值。刚毕业身无分文,那就降低消费欲望,找个勉强能住的地方,用泡面凑合度日,用最便宜的方式出行。核心原则就一个——节省更多时间,投入自己的事业。小有成就、略有积蓄后,他们也不着急买房,因为巨大的房贷会使自己心态失衡、动作变形。但他们会搬到距离公司更近的地方,虽然会增加房租开支,但每天可以节省两三个小时。会从合租改成单间,不必受室友打扰,可以更加专心地自己的做事情。会请专业人士打扫卫生,将家务这类重复性工作承包出去,换取几小时工作时间。所有这些行为仍然遵循相同的核心原则——给自己创造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加高效地产出。这是什么?这就是资本配置思维。把自己当成一家公司,时间和注意力就是你的核心资产,你得精打细算,把它们投在回报率最高的地方。不过问题在于,现在废掉一个人实在太容易。你想看会儿书,手机震一下,朋友圈更新了。你刚进入工作状态,娱乐八卦推送来了,刷一下吧,半小时过去了。当信息过剩的时候,注意力这种选择能力就会变得稀缺。你以为自己在享受信息时代的便利,其实你的注意力正在被切碎,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正在丧失。脑科学已经证明,无数次被打断注意力,会使我们丧失深度思考能力。更致命的是什么?是围观他人生活。明星的八卦、网红的日常、各种热搜话题,无休止地消耗你的情绪与心力。这个过程中,你的脑海不会存储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只记得一堆别人的鸡毛蒜皮。这是现代社会最致命的陷阱。你的生命就这样被隐形消耗了,你的本金在不断缩水,还谈什么复利增长?当然,应对之策其实很简单,就两条——第一,卸载非必要APP。把那些随时吸引你目光的东西全部清理掉。娱乐圈祛魅,对所有明星祛魅,是建立主体性的必经之旅。你要明白,围观他人生活,不会让你的人生变好半分。第二,在高价值事情之间切换。人都有拖延症,这很正常,源自人类本性。那些厉害的家伙也不能完全克服,但他们普遍采用了另一种策略——当自己拖延时,去做另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文章写不下去,就抽本书看看。工作暂时不想做,那就打开Mask的小酒馆的主页,看个高质量的视频。前提是什么?是先养成三五种不同类型的高价值习惯,然后轮流切换。看书、听书、看专业帖子、写文章……都可以。这策略得以生效的另一前提,就是第一条——卸载那些随时吸引目光的APP。否则,当你抵触手头工作时,你很容易打开这些APP,一刷半个小时而浑然不觉。生命中的无数时间,就这样被隐形消耗。所以不想废掉,最可行的策略,就是在二三十岁时,选定某个方向,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屏蔽一切噪音,将其做到极致。底层逻辑在于——把时间和注意力当成你的核心资本,精心配置,追求复利增长。通过每天或每周的小幅度改进,我们可以在长期内取得显著的成功。肌肉是怎么长出来的?是把它拉伤了,才能长出来。脑子也是这样,每天的工作、创作,就是拉伤褶皱的过程。熬过某个阶段,会发现,缝隙弥合了,脑子变大了,你自会为人所知。全部的核心秘密就是量,就是大量重复,就是时间的复利。你要清楚的意识到,网红,擦边视频,娱乐八卦,他们都在吸引你的注意力,掠夺你的核心资产。守住你的时间,守住你的注意力,就是守住你的命运。
翻看那些三四十岁就财务自由的人,你会发现一个共性——二十几岁时,他们用五到十年的
小酒馆商吧
2025-11-13 16:45:46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