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的是类风湿,用的是肝囊肿的药,患者怀疑我开错了方子。 上周在深圳出诊,有个62岁的类风湿患者拿着方子皱着眉:“医生,这次我治类风湿,上次我是治肝囊肿,你开的药里都有独活、桑寄生,是不是拿错方子了?” 这话问得不少见,很多患者都觉得“病不一样,方子就得完全不同”,一旦看到熟悉的药名出现在不同病历上,就怀疑是医生“偷懒”。但其实,我不仅没开错,反而正是抓准了中医最核心的治病逻辑,异病同治:病名可以天差地别,只要病根相同,用药思路就能殊途同归。 这位患者的情况很典型:类风湿十多年,双膝关节、右肘疼得屈伸不利,还带着右耳耳鸣,检查出肝囊肿、肺结节,脉细软、舌淡胖。单看病名,类风湿是关节病,肝囊肿、肺结节是脏腑占位,风马牛不相及。但深究病机,全是“脾肾两虚、湿浊蕴结”在作祟! 中医里,脾主运化水湿,肾主骨生髓,还能温煦全身。这位患者常年劳累,饮食不规律,先伤了脾胃——水湿代谢不出去,就变成“浊邪”;脾虚久了又连累肾,肾阳不足,没法温化湿浊,这些“垃圾”就像没处排的污水,要么堵在关节里,导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类风湿);要么积在脏腑里,形成肝囊肿、肺结节;甚至影响到耳窍,出现耳鸣。 再看患者之前,虽然没有关节痛,但总觉得身体沉重、大便黏腻,脉也是细软的,本质也是脾肾两虚、湿浊内停。所以我给两个方子都用了独活、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薏苡仁、防己祛湿浊,补骨脂、骨碎补温肾阳——看似药味相似,实则都是对准“脾肾两虚、湿浊蕴结”这个病根,只是根据具体症状稍作调整:给类风湿患者加了鸡血藤、土鳖虫活血通络,给肝囊肿患者加了茯苓、白术健脾利水。 之前还有个患者更疑惑:“我类风湿吃的药,怎么我爸骨质疏松也在吃?”这是因为骨质疏松的核心病机也是“肾虚骨失养”,和类风湿后期的“肾亏络阻”相通,所以都会用到补骨脂、骨碎补这类温肾壮骨的药。难道补骨脂是“万能药”?当然不是,是因为它们都对准了“肾虚”这个根。 很多人都被“病名”困住了,觉得类风湿就该吃“治关节的药”,肝囊肿就该吃“消囊肿的药”,却忘了中医治病看的不是“标签”,是“病机”。就像同样是感冒,有人怕冷流清涕(风寒),有人发热咽痛(风热),用药完全不同;但不同的病,只要病机相同,用药就能相通。 中医治病就像疏通河道,不管是河道淤堵导致的洪水(类风湿),还是积水(肝囊肿),核心都是“淤堵”,只要找到淤堵的根源(脾肾两虚),用温阳、健脾、祛湿的药“打通河道、蒸发积水”,不管是洪水还是积水,自然都会消退。
何院士再谈中医话题!!有网友说,现在的患者;看中医的不到2%,人们也不是傻子
【1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