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点名批评我们!纽约时报声称,中国的强大只是“外强中干”而已,人们对经济和个人前景黯淡的绝至感无处不在,国家自信与民众疲惫之间的反差,恐怕也只能用“外强中干”来形容。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纽约时报给中国扣上“外强中干”的帽子时,大概没想到,会让无数熟悉中国日常生活的人感到一种“这说的是哪儿啊?”的错愕。 这个词听着挺狠,像是想把一个走在上坡路的国家,说成“外表光鲜、内里憔悴”的角色,可只要随便看看这几年中国的实际变化,就知道这种评价更像是隔着大洋靠想象给别人下结论。 说老百姓“疲惫”也好,说国家“虚弱”也罢,最经得起考验的还是每个人真实的生活感受,去年底全国有超过5.3亿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比前一年又多了一千多万。 换句话说不仅没有人“逃离保障体系”,反倒越来越多人往里挤,养老保险可不是好看用的,这东西只有大家对未来稳定有信心,才愿意往里多缴一分,而医疗保障的覆盖人数也一直稳稳往上走,医保这种托底的东西,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受益。 再看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万多,涨幅不低;农民工的工资也在涨,哪怕外部环境紧张,增速还是保持正向,生活质量最能说明问题的恩格尔系数,也压在三成以下,稳稳处在“富足线”边上,要知道人在哪儿生活幸福,其实吃饭最能体现,食物占比越低,日子越宽裕,这个道理全世界都一样。 经济方面更不用美媒来指手画脚,去年GDP稳稳迈过134万亿元,全年5%的增长,四季度甚至冲到5.4%。今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里,能拿出这种增速的已经不多了。 别的国家忙着想办法躲衰退,中国却能保持韧性,不靠吹,不靠喊,全靠制造业硬撑和消费市场体量在那里,信息传输行业一年涨了10%,租赁和商务服务涨了10%,新产业的速度直追老产业的根基,这种节奏可不是靠“气势强撑”出来的。 如果非要说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恐怕不是GDP,而是“日子方便了”,现在坐高铁从南到北,一个视频能看到终点,全程不卡;大城市堵车越来越少,地铁一通再通;快递早上拍下,下午就能敲门。 中国67%的城镇化率背后,是9亿多城市人口衣食住行的现代化,每天都能上网看病挂号,手机支付遍地通行,连偏远地区的老人也能享受基本康复和健康服务,这些都是真真切切的改善,不是“对内软弱”的证据。 但偏偏美媒喜欢反着讲,他们把一切努力硬解读成“为了国际竞争而忽视民生”,像是在劝我们:别往上走,乖乖呆在他们愿意我们呆的层级,就不会累,这话听上去像关心,其实是把中国理应发展的话语权、科技能力、产业升级,都包装成某种“危险的宏大叙事”,真正的矛盾不是中国“外强”,而是中国“不再弱”,这才是他们不适应的地方。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在谈中国压力时,总是选择性失忆,把美国自己造成的压力统统省略,贸易战是谁挑的?关税是谁加的?供应链是谁掐的?这些外部冲击,才是中国制造业这几年面临的最大难题,可在美媒眼里,它们仿佛都是“世界本来如此”,美国想象中的中国问题,往往和现实毫不相干。 就算面对压力中国也没有被打趴,而是稳住供应链、稳住就业、稳住市场,政策开始转向刺激消费、扶持民营经济,改革不是喊口号,而是一步步落在餐桌、就业榜单、社保账户里。 美媒说中国人“疲惫”,可当你问问身边人,他们的状态大多是:累是累,但方向是往前的,没人觉得自己是“强国梦的牺牲品”,更多人觉得自己是在赶更好的日子。 其实美国媒体的这种论调并不新鲜,它背后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心理:当一个原本被视作“制造大国”的国家走上科技强国的轨道,别人就会开始焦虑;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突然有了更强的话语权,别人就怕地位被换;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外强中干”这样的标签来弱化对手,让自己好受点。 真正的现实却很朴素:老百姓关心的是有工作、有收入、有未来;国家关心的是产业安全、科技安全、发展安全,两者不是对立面,而是互相依靠,一个国家没有实力,民生保障也只能是空话;民生越稳,国家实力自然更稳。 中国不需要向别人证明什么,也不靠喊口号提信心,14亿人踏踏实实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是最硬的事实,而那些“说我们不行”的声音,不过是风吹来的杂音,响一会儿,也就散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