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泛滥成灾 假货无处不在 下雨天,我去学校门口接孙子,看到许多骑自行车上学的学生把车子停在校门口,且都不上锁。由此可见,如今社会真正步入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全时代,小偷小摸、入室盗窃基本销声匿迹。可不知从何时起,原来的小偷都改了行,摇身变成“造假行骗者”,利用各种手段通过造假实施诈骗。 目前,“造假行骗”现象已渗透到消费、学术、网络、民生等多个领域,形成多维度乱象,给当今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 前不久,有两个造假院士阮士平和苏文落网,他们凭借假的院士头衔行骗多年。阮士平行骗十多年竟未被识破,被骗单位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涉案金额巨大。 近期引发热议的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教授郭某,其履历造假堪称“全方位包装”,沦为学术界的一大笑柄。 2023年,郭某回国入职江苏科技大学,对外宣称自己是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头顶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等诸多光环。其履历显示,他是1994年陕西省高考状元,荣获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发表SCI论文180余篇,还提出了被称为“郭氏模型”的学术理论,成果发表于《自然·材料》。经记者核查,其履历多处与事实严重不符。比如1994年陕西理科状元另有其人;所谓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只是获奖者与他同名,所属单位和研究方向均与他无关;在《自然·材料》等期刊查不到他宣称的核心成果;他提及的合作导师任职经历、自身海外任职等关键信息也均无法核实,就连“德国洪堡青年学者”这一称号的表述都存在错误。就是这样一位假教授,在江苏科技大学任职了两年多。 直至今年9月学校收到相关举报,11月18日发布通报,确认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解除聘用协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其侵占国家科研经费、伪造公文等行为属实,还可能涉嫌行政违法和刑事犯罪。学校也承认人才引进时材料审核把关不严,表态会严肃问责并杜绝此类问题。 假教授、假院士事件,给学术界、高校及相关管理部门带来了多方面的深刻启示。 郭某破绽百出的履历竟能轻易蒙混过关,暴露出用人单位审核流于形式的问题。引进人才不能只看光鲜头衔,应对学历、奖项、论文等关键信息,通过官方渠道逐一核实,甚至引入第三方背景核查,而非轻信个人提交的材料,避免审核沦为摆设。同时落实“谁引进、谁负责”的终身追责制,对审核失职的责任人严肃问责,一查到底,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并严查过程中是否存在腐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