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生命垂危,在医院他对于右任说:我很痛,估计是活不成了。我在南京、北京和东京都有大量的存书,委托老兄把它捐给南京图书馆。我一生投身革命,家贫无钱,但上有老母,下有幼子,希望你和黄兴老兄,包括我的其他朋友能为我照料。 1913年3月的上海格外清冷,对于31岁的宋教仁来说,这种冷意最终凝固在了火车站的月台上,当那颗带有剧毒的子弹穿透他的腰部深入内脏时,医生很快就给出了“回天乏术”的判决。 遇刺前的宋教仁正站在人生政治理想的高光时刻。他刚牵头完成国民党的组党整合,在国会选举中拿下多数席位,兜里揣着精心拟定的内阁组建方案,满心盘算着北上后如何凭借议会政治制约袁世凯,把共和制度落到实处。要知道,他从20岁追随孙中山组建华兴会开始,就没少为“宪政”二字折腾——东京留学时埋首翻译西方宪政著作,辛亥革命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连国民党的党纲拟定,都死死扣住“责任内阁制”不放,就是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送医后的两昼夜,宋教仁没少忍受剧痛,但清醒时念叨的仍是国事与后事。医生切开伤口取子弹时发现,弹头早已被涂满剧毒,毒素顺着血液蔓延全身,再好的医术也难挡生机流逝。他攥着于右任的手反复叮嘱,存书要捐给图书馆,是因为那些书里藏着他未竟的宪政理想,想留给后来人接着研究;牵挂老母幼子,是因为常年奔波革命,他欠家人太多陪伴,连家里的生计都没顾上打理——这份赤诚,让守在床边的革命同志无不落泪。 案发当天,上海警方就展开追查,没几天就抓获凶手武士英,顺着线索揪出了幕后指使者应桂馨,而应桂馨与袁世凯政府的国务总理赵秉钧有着密切往来,甚至查获了两人之间的密电。消息一出,全国哗然,原本对议会政治抱有期待的民众瞬间看清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孙中山从日本紧急回国,力主武力讨袁,“二次革命”的烽火很快燃起,可此时国民党内部意见不一,兵力装备也远逊于北洋军,仅两个月就宣告失败。 宋教仁的遇刺成了民国初年民主进程的一道分水岭。他用生命践行的议会道路,没能抵过枪口的威胁,此后北洋军阀掌控政局,共和制度名存实亡。但他留下的宪政理念没有消失,那些捐给图书馆的书籍,后来成了研究近代民主思想的重要史料,而他“为宪政牺牲”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后人追求民主与法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