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国一高级干部访日期间,不顾多人劝阻非要去靖国神社,回国后就被中纪委开除了党籍,可他却说:我是清白的。 南京文学馆的玻璃展柜里,《长城万里图》手稿泛着陈旧的墨色。 手稿旁叠着几张黑白照片,是 1985 年周而复在靖国神社拍摄的史料。 照片背面有他的批注:“此为日军侵华武器清单,可证历史。” 没人知道,这些照片曾让他陷入争议,更藏着他一生的坚守。 1938 年的延安,窑洞里的煤油灯亮到深夜。 24 岁的周而复趴在木桌上,写下《诺尔曼・白求恩》的初稿。 他刚从前线采访回来,亲眼见过白求恩救治伤员的场景,文字里满是感动。 这篇文章后来传遍各根据地,成了宣传国际主义精神的经典篇目。 1941 年,周而复随八路军转战华北,兼任《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 他白天跟着部队行军,晚上在老乡家的土炕上写报道。 写下的《晋察冀行》系列通讯,真实记录了敌后抗战的艰难,鼓舞了无数人。 也是这段经历,让他埋下 “写一部全景抗战小说” 的种子。 1949 年,周而复随解放大军进入上海,担任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 他牵头整理抗战时期的文化史料,抢救了大量即将遗失的文献。 还推动成立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为战后文化复苏搭建平台。 那时的他,已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却始终没忘写抗战小说的初心。 1956 年,周而复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欧洲,推动中外文学交流。 他在巴黎举办中国抗战文学展,带去自己的作品和根据地作家的手稿。 外国友人通过他的讲解,更直观地了解了中国抗战的历史。 回国后,他开始收集抗战史料,为《长城万里图》做准备。 1966 年,“文革” 爆发,周而复被下放劳动,写作被迫中断。 他偷偷把收集的抗战史料藏在咸菜坛里,埋在院子的老槐树下。 劳动之余,他在心里构思小说情节,生怕时间久了忘了细节。 即便身处困境,他也没放弃对文学的信仰,对历史的敬畏。 1978 年,平反后的周而复恢复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挖出咸菜坛里的史料。 他看着泛黄的资料,激动得手抖:“这些都是写小说的宝贝。” 此后几年,他一边担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写作。 为了还原历史细节,他走访了上百位抗战老兵,记录下他们的口述经历。 1985 年秋,周而复以中外友协副会长的身份访问日本。 此行除了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更重要的是为小说收集日军侵华史料。 他向中国驻日大使馆申请参观靖国神社,说明 “只为采集史料,无参拜意图”。 未获明确回复却偶遇机会时,他选择进去拍照记录,埋下争议的伏笔。 1986 年,《长城万里图》第一卷《南京的陷落》出版,引起文坛轰动。 书中用大量一手史料,还原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状,警示世人铭记历史。 评论家称 “这是一部用文学写就的抗战史”,读者反响热烈,很快再版。 而此时的周而复,正因 1985 年的事被开除党籍,却没因此停下写作。 1992 年,《长城万里图》全套六卷出版,耗时 14 年,共 200 余万字。 这部小说涵盖了从 “九一八” 事变到抗战胜利的全过程,人物多达数百个。 书中很多细节,都来自他在靖国神社收集的史料和老兵的口述,极具真实性。 1995 年,这部作品获国家图书奖,成为中国抗战文学的里程碑。 1999 年,不实文章抹黑周而复,编造他 “参拜靖国神社”“生活腐化” 等谣言。 83 岁的他毅然起诉,在法庭上拿出史料照片、手稿和老兵证词自证清白。 官司期间,他仍坚持修改《长城万里图》的修订版,想让作品更完善。 2002 年,中纪委重新调查后调整处分,为他恢复部分名誉。 2004 年,周而复在北京病逝,享年 90 岁。 去世前,他叮嘱家人将《长城万里图》的手稿和收藏的抗战史料捐给国家。 还留下遗言:“希望后人能通过我的书,记住那段艰苦的抗战岁月。” 他的遗产大部分被用于资助抗战文学研究,延续着他对历史的守护。 如今,《长城万里图》仍被列为高校历史系和中文系的推荐读物。 南京文学馆的展柜前,常有游客驻足观看他的手稿和史料照片。 讲解员会告诉大家:“周而复先生用一生,完成了对历史的记录与敬畏。” 他的名字,早已和这部伟大的作品一起,刻在中国抗战文学的史册上。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评论:纪念是对不朽灵魂的讴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