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式发布在华日本人最新统计:外务省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在华日侨人数为

顾议史实 2025-11-22 17:08:35

日本正式发布在华日本人最新统计:外务省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在华日侨人数为9.75万,较2012年的15.03万减少35%,创下多年来新低   十年前,中国是日本人在海外最热衷落脚的目的地之一,北京、上海、广州的日企白领扎堆,日语培训班爆满,日式便利店一家接一家。   2012年,也就是中日在经济合作上的“蜜月期”高峰,中国的日本人数量一度冲到15万以上,那时的中国是“世界工厂”,日本企业一窝蜂地在华设厂、设点,派驻了大量日籍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   但到了2024年,只剩不到10万日本人留在中国生活,这35%的下降幅度不是短期波动,而是十年间持续演变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旧时代的落幕”。   原因其实不难猜,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这十年来快速上涨,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便宜又好用”的制造天堂。   以制造业为例,2005年时一个普通工人月薪不过千元人民币,如今不少城市的制造业工人月薪已过六七千,成本翻了五六倍,对日本这些精打细算的企业来说,自然要考虑“把蛋放到更多篮子里”。   于是,大量日企开始把工厂搬去越南、泰国、印尼,这些国家不仅工资低,而且政策宽松、税收优惠,吸引力直线上升。   尤其是像本田、日产这样的大型车企,2024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集体“跳水”:本田跌了30.9%,日产甚至关闭了常州整车厂,裁员9000人,这些企业的动作,直接影响了在华日本人的就业规模和生活需求。   但别误会,这不代表日企全面撤离中国,恰恰相反,数据显示2024年在华日本企业数量不减反增,从2022年的12706家增至13034家,这说明什么?日企并没有撤,而是在“调结构”、“换打法”。   随着人力成本上升,日企开始逐渐放弃“派人来中国盯着干”的老套路,转而推行“本地化深耕”战略,什么意思?就是用中国人干中国的活儿,不再大批派驻本国员工。   这种变化最明显的地方就是,人少了,但企业还在,比如,2024年日本人在上海的人数为34681人,比上一年减少了2000多人,但同期在沪日企数量却并未明显减少,这说明企业还在运营,只是更依赖本地人才。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成本效率考量,派一个日本人来中国,不光要付高薪、提供住房、安排子女教育等福利,还可能面临语言障碍和文化适应问题。   而用一个懂日语、熟悉中日商业文化的中国人,不仅成本低,沟通效率还高,何乐而不为?   除此之外,安全因素也逐渐成了日企高管考量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个别日籍人员在华因涉嫌违法被调查,引发日本国内舆论关注,也让企业在派遣人员方面变得更加谨慎。   虽然这种情况并不普遍,但足以让一些保守的日本企业“收紧”派遣机制,能不派就不派。   说到底,日企正在变得越来越“本地化”,他们不再把中国当成一个“外派任务地”,而是当作“第二市场”,甚至是战略重地,这种变化,不再依赖“人头”,而是依赖“根扎得够不够深”。   从表面看,在华日本人减少似乎是“撤退”的信号。但如果从经济数据来看,却是另一番景象。   2024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依然高达3083亿美元,中国依旧稳坐日本最大贸易伙伴的宝座,不仅没脱钩,反而“链接”得更紧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收益率远高于欧美市场,2022年日企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高达18.4%,而在欧美市场通常只有10%左右,甚至更低。   这说明中国市场虽有挑战,但依旧是日本企业最赚钱的一块阵地,尤其是在高端制造、材料科技、绿色能源等领域,中日之间的合作更加深度融合。   比如,日本有40%的镓供应依赖中国,而中国在高端光刻机材料、电子元件等关键技术上依赖日本,双方在产业链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决定了即使竞争激烈,也脱不了钩。   这是一种典型的“竞争中的合作”,或者说,“有摩擦的依存”,虽然中日之间在一些地缘政治议题上存在分歧,但在经济层面,彼此依然是最重要的合作对象之一。   日侨人数的下降,并没有破坏这种经济结构反而促使双方在“质量”而不是“数量”上的合作更进一步。   中日经济联系早已不是靠人口堆积的时代,而是靠技术、市场和战略的匹配。在这个过程中,谁能更好地适应彼此的变化,谁就能在未来的合作中抢得先机。   所以,与其说“日本人正在离开中国”,不如说“日本企业正在重新理解中国”,这场变化的背后,不是疏远,而是深耕;不是脱钩,而是重构,这才是值得我们真正关注的地方。    信息来源:日企在华业态进化图谱——新华网

0 阅读:0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