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媒体最近抛出个硬核判断:中国要是被卷进冲突,面对一群国家的联合施压,唯一能

花中闲逸赏花 2025-11-23 11:19:34

俄罗斯媒体最近抛出个硬核判断:中国要是被卷进冲突,面对一群国家的联合施压,唯一能镇住场子的办法,就是亮出绝对实力,让挑衅的一方疼到不敢再来。只有让对方付出惨痛代价,才能真正刹住纷争,换来真正的尊重和长久安稳。 这话不是空谈,国际局势正在一步步印证。本月20号,中俄两国代表在莫斯科开了导弹防御与战略稳定磋商,两边团队把当前搅乱全球战略安全的因素掰开揉碎分析了一遍,最后一致同意:加强合作。这种协调不是偶然,而是两国在复杂国际棋局中的共同落子。 再看另一边——美国带着盟友也没闲着。前几天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了一项由美英法德推动的伊朗核问题决议,中俄直接投下反对票。中国常驻代表李松点得明白:武力和对抗根本解不开结,某些国家动不动就施压、搞对抗,才让伊核问题僵成这样。 这世界好像越来越认“实力逻辑”。你退一步,有人进一步;你沉默,有人就当默许。俄罗斯媒体那判断,说白了是把大国博弈的底牌掀开了一角:没有威慑,就没有和平。但光有硬实力就行吗?问题没那么简单。 中俄走近,不是临时抱团,而是被局势一步步推到一起。美国联手盟友在亚太、东欧、中东不断布子,中俄在西方面前共同感受到的战略压力,让两个大国在导弹防御、核稳定这种深水区话题上,也能坐下来对表。这种协调,既是姿态,也是实际需要——你家反导系统往前推,我家战略空间就被压扁,不谈不行。 可合作有合作的限度。中俄不是军事同盟,双方各有红线,也各有算盘。俄罗斯希望拉中国进更紧密的安全协调,中国则始终保持分寸,避免直接卷入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冲突。我们追求的是“战略稳定”,不是“战略捆绑”。 再看伊核问题那一票反对票,背后是国际秩序观的碰撞。中国反复讲“对话协商”,反对“对抗施压”,不是喊口号,而是一种处事逻辑:武力或许能暂时压服一方,但解不开疙瘩。问题是,现在有些国家好像已经懒得解疙瘩,更习惯用实力让人闭嘴。 这种“强权即公理”的风气一旦蔓延,小国难受,大国也难安。你今天用决议逼别人就范,明天就可能有人用同样手段逼你。恶性循环一旦转起来,战略稳定就成了纸上谈兵。 所以说,俄罗斯媒体的判断只对了一半。实力确实是止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没有实力,会被人当成软柿子;只会用实力,会制造更多敌人。真正的长久安稳,既要靠威慑让对方不敢动手,也要靠智慧让对方不愿动手。中国这几年一边强化国防,一边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做这两手准备。 国际政治从来不是电子游戏,按个键就能清屏。每一步动作背后都是风险计算和长远布局。中俄协调、伊核投票,都是大棋局里的落子,看似独立,实则呼应。我们要读懂的,不只是“谁和谁对立”,更是“为什么非对立不可”,以及“有没有出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花中闲逸赏花

花中闲逸赏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