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中国全固态电池大突破!首条产线落地,2027年量产,电车续航破1000公里不是梦。 还在为电车冬天续航腰斩发愁?还在担心电池起火风险?重磅消息来了!国内已建成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产线,正在小批量测试生产,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即将迈入“1000公里续航+零起火风险”的新时代,中国在全球电池技术竞赛中强势领跑! 两大核心革新,破解电车终极痛点 全固态电池之所以被称为“锂电终极形态”,核心在于彻底告别了传统液态电池的液体成分,靠两大技术突破实现质的飞跃: - 工艺革新:负极制造采用干法工艺,将原浆、涂布、滚压三道工序“三合一”,既降能耗又提效率,生产端率先突破瓶颈; - 材料革新:摒弃易燃易爆的液态电解液,改用自主研发的固态电解质,耐热性和安全性大幅提升,从根源上解决电池起火隐患。 广汽集团研发负责人明确表示,新开发的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接近现有电池的一倍,搭载后原本续航500公里的车型,直接飙升至1000公里以上,彻底终结续航焦虑。更关键的是,“无液”结构让电池在极端温度下也能稳定工作,冬天续航打折的问题将成为历史。 产业化时间表明确,2027年批量装车 技术突破已落地为产能优势!广汽建成的首条产线,率先具备60安时以上车规级全固态电池批量量产条件,产业化进程按下“加速键”: - 2026年:启动小批量装车实验,部分车型将率先搭载尝鲜; - 2027-2030年:逐步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车型将从35万以上高端市场,下沉到30万以内主流价位; - 2035年:全球固态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超900GWh,其中全固态电池占比超60%,彻底改写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 不仅如此,国内固态电池产能布局已全面铺开。近4年行业规划产能超450GWh,2025-2026年将迎来半固态电池扩产高峰,储能领域率先释放产能,为全固态电池规模化奠定基础。 中国领跑全球,拿下80%市场份额? 在这场未来15年的全球核心竞争中,中国已占据绝对优势。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直言,中国固态电池未来全球份额将超80%,成为行业绝对主导者。 目前,中国不仅建成首条全固态产线,技术路线也全面开花: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纷纷突破硫化物、复合电解质路线,能量密度最高达450Wh/kg;中科院团队更是攻克固固界面接触难题,打通续航瓶颈。反观海外,丰田、宝马等车企量产计划多集中在2027年后,中国在产业化进度上已领先一步。 应用端的突破同样亮眼:亿航智能已完成全球首次eVTOL固态电池飞行试验,续航提升60%-90%;汽车领域多款车型正在验证适配,全固态电池的应用场景正从汽车向低空飞行等多领域拓展。 成本难题待解,降本路线清晰可期 当然,全固态电池目前仍面临成本挑战。截至2025年9月,全固态电池价格约2-3元/Wh,是液态电池的4-6倍,但降本路径已明确:通过材料替代(工业级锂源、低镧体系)、工艺优化(干法电极降本30%+)、规模效应(GWh级产线集中建设),预计2030年全固态电池成本将降至0.5-0.6元/Wh,与液态电池持平,实现“固液同价”。 从政策端到产业端,中国正全方位发力:工信部系统布局研发、地方提供最高500万元研发补贴、60亿元重大专项支持,“材料-工艺-设备-规模-生态”五维协同降本,让全固态电池的普及速度超出预期。 当1000公里续航成为标配,当电池安全无需顾虑,当主流车型都能搭载,新能源汽车将迎来真正的“终极形态”。中国全固态电池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落地,不仅将改变汽车行业,更将在全球新能源竞争中牢牢掌握话语权。2027年,你准备好开上续航破千的全固态电池电车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