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垃圾:别让“生态净土”沦为“排污暗角” 当抖音博主镜头扫过彝良县小草坝镇的山沟,堆积的生活垃圾与青山绿水形成刺眼反差——谁能想到,远离城市喧嚣的“生态净土”,竟成了非法倾倒者的“藏污纳垢之地”?这则来自云南昭通的通报,撕开了基层生态保护的一道隐忧,也让“保护环境”从口号落到了现实拷问中。 值得肯定的是,彝良县委、县政府的响应堪称迅速,无害化处理、复垦复绿等一系列动作,彰显了直面问题的担当。但转折之处在于,垃圾能在大山深处长期堆积,背后是否暗藏监管“盲区”?从城市到乡村,类似的“异地排污”并非个例:有的企业将工业废料偷运至偏远山区,有的村民把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河道旁,甚至部分景区也存在“前脚清扫、后脚乱扔”的乱象。这些行为看似“眼不见为净”,实则让生态环境买单,最终反噬的还是人类自身。 生态保护没有“真空地带”,大山不是天然的“垃圾场”,乡村也不应成为城市污染的“承接点”。非法倾倒者的侥幸心理、监管环节的偶有疏漏、环保意识的参差不齐,都是亟待破解的症结。如今,彝良县的调查追责正在推进,这不仅是对单个事件的回应,更应成为全国基层生态保护的“警示信号”。 保护环境从来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你我共同的责任。当我们随手分类垃圾、拒绝乱扔杂物时,就是在为生态防线添砖加瓦;当监管部门织密防控网络、严惩违法行为时,才能守住绿水青山的底线。愿彝良的这次“垃圾清理”,能唤醒更多人的环保自觉,让每一片山水都能远离污染,让“人人有责”真正转化为“人人行动”,让我们共同守护赖以生存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