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大锅饭非常适合躺平,虽然有年底绩效奖励,但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都喜欢摸鱼躺

欣欣南宫钦 2025-11-23 22:54:07

苏联的大锅饭非常适合躺平,虽然有年底绩效奖励,但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都喜欢摸鱼躺平。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工人们能十一二点才去上班。领导们也懒得管,也很喜欢摸鱼,毕竟工人和领导的工资都差不多,而那些劳模工人基本比领导工资还要高,顶多就是待遇有区别。 苏联那种平均分锅的工资体系,本来就让很多人觉得多干活少干活差不多,干嘛费劲呢?勃列日涅夫当政那会儿,工厂里头,工人和管理层拿的钱基本没啥大区别,顶多领导多点福利啥的。结果呢,大家伙儿都懒得动弹,生产效率直线下滑。想想看,1970年代后期,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率从之前的5%多掉到2%不到,劳动力短缺严重,到1979年工业空缺岗位就上百万了。不是没人干活,是大家干活不卖力,缺勤率高,喝酒闹事成风。领导层也跟着混日子,干部稳定是勃列日涅夫的口头禅,意思就是别动我这帮老家伙的位子,大家守着铁饭碗,创新?不存在的。 这套体系根子在斯大林时代就埋下了,但勃列日涅夫时期彻底松垮了。工资按技能和工种定,但实际操作中,奖金和加班费被平均分摊,干得多拿不到实惠。经济学家说,这叫“他们假装付我们工资,我们假装干活”,挺形象的。结果,工人纪律差,工厂里头机器闲置,材料浪费,质量问题一大堆。农业那边更糟,集体农庄产量虚报成风,国家每年砸好几亿美元买粮进口,因为本地产不出够吃的。农民在农庄里头领固定份额,干不干都那样,很多人宁愿待乡下领低工资,也不愿去远东那种苦地方挣高薪。岗位到处有空着,开除一个,几个月填不上,劳动力总缺口大。 勃列日涅夫上台头几年,还借着柯西金改革有点起色,1965年那波调整让企业多点自主,产值蹿升。但到1970年代,油价高了点,苏联靠卖石油勉强撑着,实际经济体质虚。增长靠砸钱和资源,不是效率。劳动生产率1970年后负增长,设备老化,技术落后西方一截。黑市兴起,腐败从上头渗下来,干部家属搞倒卖,普通人偷厂里东西换吃的。社会福利是拉了点,住房多了,电视普及,但到后期,医疗教育跟不上,婴儿死亡率反倒升了。勃列日涅夫自己身体垮了,1976年后基本不管事,权力真空让问题雪上加霜。 农民那头,集体农庄从斯大林强制搞起,本意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用拖拉机飞机撒肥啥的。但实际呢,效率低得吓人。农庄社员领劳役日换粮食,完成国家定额后多余的才分,但定额高到离谱,很多人就应付了事。1970年代,苏联粮食进口量上千万吨,飞机撒农药还被风吹偏了没人管。奖励有,年底发卢布、地毯、车啥的,但上报产量水分大,核实不严。社员私下种小块地,反倒产出占总量的四分之一,肉蛋奶基本靠这个。远东工资高一倍,但人去得少,宁愿低薪待家。劳动力从农村流城市,农庄空心化,生产力起不来。 这不光是钱的事儿,管理也乱套。勃列日涅夫强调干部稳定,1974年讲话说别换人,保位子,结果官僚主义泛滥。党政机关膨胀,决策层层拖,地方上报假数瞒报瞒。工业上,计划指标重数量不重质量,工厂为完成任务乱加班,实际浪费多。军事花销占大头,占钢材六成,劳动力一成,挤压民用。国际上,苏联卖油挣外汇,但技术封锁让进口设备难,差距拉大。到1980年,苏联人均产值追不上美国了,增长率1-2%徘徊。 勃列日涅夫1982年11月10日心脏病走了,接班的是安德罗波夫。这老哥从克格勃头子转过来,眼睛毒,看清了经济烂摊子。1982年12月上台,马上抓纪律,针对缺勤迟到下令:早上10点后到厂算旷工,扣工资罚款。民警上街巡,工作时间查公园商店,抓现行。1983年1月,全国行动,工人互看眼神,步子快了点。农庄也查产量,稽查员下乡秤粮食,核实账本,庄长没法糊弄。短期见效,1983上半年工业增长5.5%,街头工作时间人少多了。 切尔年科1984年3月13日走人,戈尔巴乔夫上台。这段过渡期,勃列日涅夫积压的毛病全爆。安德罗波夫的抓纪律是止痛药,治标不治本。经济停滞根在计划僵化,资源错配,创新缺位。劳动力从农村转工业后,没动力机制,干活凭自觉。农业进口依赖,工业重军轻民,技术追不上。腐败黑市成常态,社会信心降。戈尔巴乔夫后来说,这是“停滞时代”,得大改。但安德罗波夫那15个月,至少敲了警钟,让人看到问题。苏联没崩,还在走,但路子窄了。勃列日涅夫时代,看似稳,实际挖坑深,挖到后来,填都填不上。

0 阅读:0
欣欣南宫钦

欣欣南宫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