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张忠谋再次表态:“如果我们想扼杀他们,中国真的无能为力。”“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 1962 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张忠谋补充道,他再一次强调了自己“美国人”身份,震惊了所有人! 最近张忠谋这番言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在中国台湾出生长大、后来成为台积电创始人的人,如今却多次公开强调自己是美国人,还站出来力挺美国遏制大陆半导体发展。 这番表态虽然看上去挺炸裂,但其实背后牵扯的是几十年来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深层博弈,张忠谋不是突然这么说,而是有其一贯立场和目的。 他在这次《纽约时报》的专访中,提到了他1962年就已经加入美国国籍,这其实并不新鲜,他本人一直都不避讳这个身份问题,只是这回他特别强调了“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让外界再次聚焦到他对中国大陆的态度上。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一个靠着亚洲制造起家的企业家,却频频在国际场合中表达对美国管控芯片出口的支持。 这事要从张忠谋的职业路径和台积电的角色说起。张忠谋在美国待了几十年,从德州仪器到创办台积电,他始终是在美国科技体系下成长的。 他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更偏美式,尤其是在企业战略和对地缘政治的判断上,他向来不遮掩自己更倾向美国的立场。 更重要的是,台积电虽然总部在台湾,但它的订单大头是美国的科技巨头,它的设备来自荷兰、日本,它的技术发展很大程度上也依赖美国的专利授权和人才体系。 说白了,台积电其实是个全球化背景下的“系统性角色”,它不能也不敢轻易违背美国的战略布局。 他这次明确支持美国限制大陆芯片发展。 说到底就是站在“产业链安全”的角度上表达了对当前局势的认同。在他眼中,美国通过对先进光刻机、EDA软件、关键材料的全链路掌控。 已经牢牢把握了半导体行业的“卡脖子”点,大陆哪怕投入再多,也很难短时间内冲破这些技术壁垒。这并不是看不起谁,而是他自己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 对这个系统的复杂性太清楚了。不是砸钱就能解决的,关键技术的突破往往需要几十年的积累,而且还得在一个愿意开放合作的环境中才能快速成长,而现在显然不是这种局势。 这番话说出来,引发大陆舆论的一些关注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大家这几年都知道,国家在大力推动半导体国产化,自主可控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这种时候,一个行业大佬站出来泼冷水,自然容易被放大解读。但如果换个角度看,张忠谋的表态也提醒我们:当前国际环境下,任何一个技术行业的崛起都不能只靠单打独斗。 要想真正实现技术自主,靠的不只是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更要有完整的人才体系、产业链协同、时间积累,以及适应全球规则下的战略耐性。 其实他这番话能说出口,也说明美国现在在半导体领域确实还占据着极大的话语权。不只是美国,像荷兰、日本这些关键设备和原材料的供应国也站在同一阵营里。 控制着行业的主要技术节点。这也是为什么张忠谋会断言“大陆要成霸主机会不大”,因为从他的视角看,这是一个国际共同体的系统性遏制,而不是哪一个国家单方面的竞争。 不过也别太灰心,历史上技术封锁从来都不是新鲜事。上世纪苏联也曾被美国在科技上封锁,但后来还是发展出不少独立技术体系。 中国从建国初期到现在,一路走来经历几轮技术封锁,每一次都能找到自己的突破口。现在的芯片产业虽然是最复杂的工业体系之一。 但中国的体量、中国的市场、中国的工程师密度,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复制的。只要方向对,节奏稳,半导体行业的突破只是时间问题。 从这个角度说,张忠谋的观点虽然现实,但绝不是未来的定论。他站在的是现阶段的全球格局角度,而中国看的是长远发展的国家战略。 更重要的,中国推进半导体自主化,从来不只是为了争所谓的霸主地位,而是要确保在关键技术上不被别人随时卡脖子。这是国家安全层面的底线,是必须要做的事,不管外界怎么看。 所以说,张忠谋的这番话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听,但更应该从中提取出对整个行业的冷静判断。芯片产业没有捷径,也没有救世主,所有的进步都得靠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 他站在美国的立场说话,我们站在中国的发展节奏做事,彼此不冲突,关键是别被情绪带着跑,眼睛得盯着自己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