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长糊涂,你也糊涂吗?国民党有美国人支持,不会失败的。我们相处几十年,你们这是

文史典个 2025-11-24 11:16:56

“师长糊涂,你也糊涂吗?国民党有美国人支持,不会失败的。我们相处几十年,你们这是把我们往火坑里推。”   贾汪起义前,第59军第38师副师长于麟章劝说手下部队参加起义,该师第114团团长团长赵海风(一说樊仑山)对此非常气愤,他这样表示。   这支部队的前身是冯玉祥的西北军,早有爱国传统,1933年长城抗战,他们用大刀拼过日军;1938年台儿庄战役,伤亡过半仍死守阵地。   张克侠、何基沣两位地下党已在此经营多年,于麟章正是被他们点燃的“火种”。   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援华法案》,承诺提供12亿美元军援,第一批M3A3坦克运抵徐州时,国民党徐州“剿总”特意组织军官参观。   赵海风亲眼见过坦克履带碾过街道的震撼,却没看见这批装备中有三分之二被堆在连云港港口生锈。   国民党军政要员正忙着将兑换的美元通过瑞士银行汇往海外,仅第59军军长刘镇三就挪用军饷在上海购置了3处公馆。   第三绥靖区总司令冯治安早已察觉异动,将张克侠软禁在徐州城内,派2000名“警备部队”贴身监视何基沣。   11月7日傍晚,冯治安以“商讨防务”为名,将师以上将领全部召到徐州公馆开会,实则想一网打尽。   会议从深夜开到8日凌晨1时,张克侠借口“前线紧急需回部队部署”,在随从掩护下跳上吉普车,闯过三道哨卡,才在凌晨4时飞驰到贾汪。   此时的南京,蒋介石派宋美龄飞赴美国游说,却被杜鲁门冷遇,杜鲁门一向不支持对蒋大量援助,认为他只会将部队送掉。   团长口中骂的“糊涂师长”,是第38师少将师长杨干三,他自然不是“糊涂人”。   当时第59军军长刘振三托故溜去上海,把烂摊子丢给了副军长孟绍濂,而孟绍濂自己也反感这场战争,不愿去弹压地下党的兵运工作。 孟绍濂甚至还向犹豫的杨干三等人讲过,打不赢解放军,而中央一定不会放部队撤回去,毕竟59军是杂牌部队,他们早就想撤销59军番号了,因此部队除了起义,其实已经没有出路了。   因此,即便团长对起义表示反对,也无法向上检举于麟章,至于更高级别的冯治安,他也无法离开团部去联系。   贾汪指挥所里,何基沣与华野代表杨斯德已做好万全准备,原本约定8日上午10时起义,但张克侠带来紧急情报:华野三纵已逼近运河防线,若不提前行动,起义部队可能与解放军发生误战。   两人当机立断:起义时间提前两小时,以“司令部紧急集合”为号。   这一决策,让于麟章的劝说变得更加紧迫,他再次找到赵海风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现在走,是跟着弟兄们活;等天亮,要么被解放军打垮,要么被冯治安当叛匪枪毙。”   于麟章将一份解放区的家属安置文件拍在桌上,“你的家人,我们已经安排人接应到临沂,安全有保障。”   这样软硬兼施下来,赵海风便没有理由再反对了,他当即表态响应起义,但他还表示:“不许为难不愿起义的弟兄,让他们自行回家。”   于麟章大喜,因为起义本来就定好了这样办,不愿参与者发给路费回家,如今不过是做个“顺水人情”。   而临沂就是华野根据地的首府,这里是当年抗日的时候从日本人手中抢来的。   11月8日清晨七点,贾汪的营房里响起集合号,2.3万名官兵举起义旗,打开了徐州东北的三道防线,像一把尖刀捅破了国民党的防御网。   华野三纵顺着起义部队让开的道路直扑陇海铁路,刚从新安镇出发的黄百韬兵团,退路瞬间被切断,成了“瓮中之鳖”。   西柏坡的主席接到捷报,提笔写下“淮海战役的第一个大胜利”,随后十天,国民党第三绥靖区、第12兵团相继动摇,徐州“剿总”的防御体系从内部彻底崩塌。   杨干三与于麟章一起,带着改编后的第38师加入华野第33军,经过改造之后,主攻上海苏州河防线。   114团在团长的带领下,顺利完成“解放”,随后便参加了碾庄攻坚战。   1955年授衔时,于麟章被授予大校军衔,他晚年常说,最对的选择是贾汪那个寒夜,没辜负跟着他的弟兄。   杨干三后来担任师长,后来转入地方行政工作,没有参与授衔,1981年病逝,赵海风转业后回了家乡当农机站站长,都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如今的贾汪,煤窑早已变成生态公园,当年的战场长满了花草,起义旧址的营房里,那张八仙桌仍摆在展厅中央,桌面上的裂痕像一道醒目的警示。   讲解员总会说起那个寒夜的对话,告诉参观者:“赵团长骂杨师长糊涂时,没看懂美国人的军援救不了失民心的政权;而杨师长的犹豫与决断,恰恰证明——再难的选择,站对了人心就不算错。”   历史的天平,从来倾向顺应民心的一方。贾汪起义的意义,不只在于打开了徐州的大门,更在于它撕开了“外援万能”的谎言。   75年后再回望,那些寒夜里的抉择早已化作这片土地的烟火气——这,就是对“顺应历史”最好的回报。 参考信源: 贾汪起义旧址: 收获淮海战役第一捷 2021-09-08 新华日报

0 阅读:43
文史典个

文史典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