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戴笠派出代号“骷髅”的双面间谍准备刺杀朱老总,杨奇清知道后,对旁边的战士说:“我们去把他抓了吧。” 这个“骷髅”是个什么人?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人是个典型的“双面胶”,他既拿军统的工资,又是日本人的特务。这在行内是大忌,但在戴笠看来,这恰恰是这把刀最锋利的地方。 为啥这么说?戴笠这算盘打得那是噼里啪啦响。他早就看穿了“骷髅”的双重身份,但他不说破,反而要利用这一点。 于是,一张针对朱老总的死亡大网,在陕西韩城县的芝川镇悄悄张开了。 芝川镇,这是朱老总渡河的必经之地。“骷髅”早早地就潜伏在镇口的一座二层茶楼上。这位置选得刁钻,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只要朱老总一露面,不管是骑马还是坐轿,都在他的射程之内。 而在茶楼外面的街道上,还有一群乔装打扮的闲汉,那是戴笠派来的“督战队”,也是“灭口队”。他们的任务很简单:看着“骷髅”开枪,确认朱老总中弹后,立刻冲进去把“骷髅”乱枪打死,然后当场搜出他是日本特务的证据。 戴笠千算万算,漏算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当时八路军锄奸部的部长,杨奇清。 早在长征时期,他就负责红军的安全保卫。戴笠那边的风吹草动,刚有个苗头,就被杨奇清给嗅出来了。 当彭老总在前线得知这个情报时,急得不行,立马发电报要把保卫朱老总的重任全权交给杨奇清。杨奇清接到命令后,没有大张旗鼓地搞什么戒严,也没有调动大部队去围剿芝川镇,而是玩了一招极其漂亮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那天,芝川镇热闹非凡。县长带着一群乡绅名流,那是吹吹打打,准备迎接八路军总司令。茶楼上的“骷髅”更是把眼睛瞪得像铜铃,手里的枪早就上了膛,手心里全是汗。 远处尘土飞扬,马蹄声碎。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骷髅”的手指已经扣在了扳机上。 十人十骑,风驰电掣般冲进了镇子。可等人到了跟前,大家伙儿都愣了。这十个人里,就没有一个长得像画像上那位宽厚威严的朱总司令。 领头的一位八路军干部,翻身下马,动作利落,对着一脸懵圈的县长一拱手:“各位父老乡亲,我是八路军前总的杨奇清,奉命来给朱总司令打前站!” 茶楼上的“骷髅”一听这话,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松了,枪口也垂了下来。他心想:原来是打前站的,那正主儿肯定在后头。既然要打前站,还得安排食宿,这说明朱德今天肯定会来。 杨奇清跟县长寒暄,谢绝了宴请,还煞有介事地去检查给朱老总准备的住处。 可就在特务们盯着镇口望眼欲穿的时候,杨奇清突然“失踪”了。 原来,就在杨奇清在芝川镇演这出“空城计”的时候,朱德总司令、任弼时政委他们,早就坐着杨奇清秘密安排好的大渡船,从另一个渡口侯马镇,安安稳稳地渡过了黄河。 杨奇清之所以在芝川镇露面,就是为了把自己当成饵,把所有特务的注意力都吸过来。等时间差不多了,他利用检查住处的机会,金蝉脱壳,坐小船直奔侯马镇与朱老总会合。 等到“骷髅”气喘吁吁地赶到侯马镇时,镇上也是红旗招展,欢迎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这时候的“骷髅”,那是困兽犹斗,他觉得只要能混进人群,靠近朱德,哪怕是一换一,他也得干。他仗着自己身上有伪装,硬着头皮往里挤。 就在他手伸进怀里准备掏枪的那一刹那,几个看似普通百姓、实则是八路军便衣侦察员的壮汉,像铁钳一样死死扣住了他的手腕。 “骷髅先生,别来无恙啊?” 跟着“骷髅”来的那几个军统特务,一看老大被抓,刚想跑,就被早已埋伏好的战士们包了饺子。这一仗,没费一枪一弹,八路军完胜。 在铁证面前,“骷髅”很快就交代了戴笠的整个计划,包括怎么杀朱德,军统又打算怎么杀他灭口。听完这些,连刘伯承元帅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这人心之毒,确实超乎想象。 锄奸部很快拟好了一张布告,准备贴出去。 布告上写得很清楚:“骷髅实系日本和蒋军双料特务,实属罪大恶极。” 文书把布告拿给杨奇清审阅。杨奇清看了一遍,眉头微微皱了一下。他拿起笔,没有签字,而是在“和蒋军双料”这几个字上重重地画了一道杠,把它涂掉了。然后,他在旁边加了两个字——“汉奸”。 他对文书说:“拿去重抄一遍,再贴出去。” 这一幕,正好被路过的刘伯承看到了。刘帅那是多高明的人物,一眼就看穿了杨奇清的用意,连声称赞:“改得好!改得好!去掉‘蒋军’,加上‘汉奸’,这就把矛盾集中到了民族敌人身上,符合咱们统一战线的大局!” 杨奇清在芝川镇的那一句“我们去把他抓了吧”,说得轻描淡写,但这背后,是对情报的绝对自信,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更是对大局的精准把控。 杨奇清后来成了新中国公安部的第一任副部长,他在刑侦和保卫战线上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但1937年黄河岸边这出“智擒骷髅”,绝对是他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守护者,往往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为你挡住了致命的暗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