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我军取得昆仑关大捷,歼敌5000余人,日军士官死亡达85%,杜聿明却

趣史小研究 2025-11-24 14:13:55

1939年,我军取得昆仑关大捷,歼敌5000余人,日军士官死亡达85%,杜聿明却下令:“找到中村正雄的尸体,厚葬在昆仑关下。” 1939年,沿海的大城市、港口,基本都被日本人占了。中国就像一个被掐住脖子的人,呼吸越来越困难。当时,咱们手里只剩下西南方向这几条救命的通道:桂越公路、滇缅公路。特别是那条从越南海防到湖南衡阳的桂越线,那是当时中国最长、运量最大的战略大动脉。 日本人鬼精鬼精的,他们也看出来了,光占领城市不行,得把中国的血脉切断。于是,1939年秋天,日军集结重兵,搞了个“突袭”,目标直指广西南宁,意图就是彻底封死中国的大后方。 这帮鬼子动作很快,11月登陆,没几天就占了南宁。紧接着,他们拿下了昆仑关。 昆仑关这地方,地势太特别了。离南宁50公里,那就是南宁的北大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种词用在这儿一点不过分。日军占了这儿,就等于在咱们的喉咙口插了一根刺,咽不下去,吐不出来,难受至极。 国民政府军委会这次急眼了。这地方要是拿不回来,西南大后方就彻底暴露在日军的刺刀下,物资运不进来,这仗还怎么打? 于是,蒋介石把他的看家底牌亮出来了——陆军第五军。 那是那一时期中国军队的“脸面”和“拳头”。军长杜聿明,那也是个狠角色。 对手是谁呢?日军第五师团。巧了,也是“第五”。这支部队号称“钢军”,那是日军精锐中的精锐,参加过南口战役、太原会战,手里沾满了中国人的血,狂得没边。 所以,昆仑关这一战,说白了就是中国的“铁军”对日本的“钢军”。 12月18日凌晨,战斗打响了。 这一打,就是整整14天。这14天里,昆仑关那个隘口,简直成了绞肉机。 当时的战斗惨烈到什么程度?没有任何花哨的战术,就是这就这几个山头,你冲上来,我压下去;白天日军靠着飞机大炮占领了,晚上中国军队就组织敢死队摸上去拿大刀夺回来。 第五军这次是真拼了命。荣誉第一师师长郑洞国,那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指挥。咱们的坦克部队也上了,虽然数量不多,但在那个山地里,那是真的在这个战场上打出了威风。 日军那边也傻眼了。他们以前打仗,觉得中国军队一触即溃,只要炮火一覆盖,步兵一冲锋,事儿就成了。可这次不一样,对面这帮中国人,像钉子一样扎在阵地上,怎么拔都拔不动。 特别是那个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这老鬼子也是个顽固派。他在日记里写,说遇到了从未有过的顽强抵抗。 因为中国军队的攻势太猛,日军的基层指挥官死了一茬又一茬。数据现在看着都惊心动魄:班长以上的军士官,死亡率超过了85%。啥概念?就是一个连队打到最后,连个喊口令的人都没了。 到了战斗后期,日军指挥系统几乎瘫痪。没办法,日军高层只能派飞机,往包围圈里空投军官。这在二战史上都是个奇闻——现成的指挥官像货物一样被扔下来,接手一群残兵败将。 但这并没能挽救他们的命运。 12月25日左右,中村正雄的肚子被子弹打穿了。这老鬼子在做完手术后的第二天凌晨,终于咽了气。临死前,他可能才真正明白,中国人是惹不得的。 到了12月31日,中国军队终于彻底肃清了昆仑关周边的日军,把这颗钉子拔掉了! 战后清点战场,日军伤亡了5000多人,那个第二十一旅团,基本算是被全歼了。这对于当时屡战屡败的中国战场来说,简直就是一针强心剂。消息传开,全国上下那个提气啊,大家都觉得,原来鬼子也是肉长的,也是能被消灭的。 但是,胜利的代价是巨大的。咱们虽然赢了,但也付出了14000多名将士牺牲的代价。这个数字是日军伤亡的两倍多。没办法,当时的攻坚战就是拿命去填,拿血肉之躯去挡钢铁洪流。 这时候,就回到了咱们开头说的那个事儿。 当士兵们在打扫战场,从乱尸堆里翻出了中村正雄的尸体时,很多人是想上去唾两口的,甚至有人提议要不要暴尸示众,毕竟这帮人在中国干了太多坏事。 可杜聿明阻止了。他看着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对手,沉默了许久。 他下令,找一口好棺材,把中村正雄埋了,就在昆仑关下。他在墓碑上写了“中村正雄之墓”,甚至还按照日本人的习俗并没有太多的侮辱性词汇。 为什么要这么做? 首先,这是属于强者的自信。其次,也是作为职业军人的一种惺惺相惜。 杜聿明这一手,其实是在告诉世人:哪怕敌人再强、再凶悍,最后还是倒在了我们中国军人的脚下。把最强的敌人埋在这里,恰恰证明了我们比他们更强。 这事儿后来传到日本那边,对日军心理也是个巨大的打击。他们一直宣传中国军队是“乌合之众”,可这次不仅主力被歼灭,连主将都被人家“厚葬”,这种反差,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现在的昆仑关,已经成了风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里的山岭郁郁葱葱,如果你去那儿走一走,还能看到当年留下的战壕和碉堡残迹。 在那片肃穆的墓园里,长眠着我们几千名抗日将士。他们大多都很年轻,名字可能都没留全,就那么把热血洒在了广西的红土地上。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