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以前和日本有冲突的时候,国人都会自发抵制日货。这次冲突比历次都严重却没有人喊抵制日货了。不是不想抵制,是实在没有什么好抵制的了。以前日本的家电,摩托车,汽车等在中国都是抢手货,现在全部被国产取代了。正如台湾名嘴赖岳谦调侃的一样,日本现在也只有那个什么“片”可以拿出手了。 遥想二十年前,日本商品在中国市场那可是妥妥的“香饽饽”。 家里能摆上一台松下彩电、日立冰箱,那绝对是家境殷实的象征;骑上一辆本田摩托车,回头率堪比现在开豪车;丰田、日产汽车更是身份的标志,加价排队都得抢着买。 那时候的国产商品,在不少人眼里就是“劣质”“廉价”的代名词,连模仿都显得力不从心。 可风水轮流转,如今再走进家电卖场,海尔、美的、格力的展台占据了最显眼的位置。 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家电出货量排名里,中国品牌包揽了前三,其中海尔的冰箱、洗衣机全球市场份额连续十二年稳居第一,空调领域格力和美的也把松下、三菱甩在了身后。 年轻人装修新房时,更愿意选择搭载智能互联功能的国产家电,日本品牌那些老旧的操作逻辑,反而成了被嫌弃的理由。 汽车领域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十年前说起新能源汽车,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丰田的混动技术。 可现在比亚迪一家的销量就碾压了所有日本车企在华的总和,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全球销量突破120万辆,而丰田、本田在华销量加起来还不到80万辆。 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品牌,更是凭着智能驾驶、续航里程等优势,把日本电动车远远甩在身后。 以前加价才能提的丰田汉兰达,现在终端优惠不断,可销量依旧不如国产的比亚迪唐DM-i。 摩托车市场的变化同样令人感慨。上世纪九十年代,本田CB400、雅马哈R1是无数骑手的梦想之车。 如今钱江、豪爵、春风等国产品牌不仅占据了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还把产品卖到了欧洲、东南亚。 春风450SR的销量比雅马哈R3高出三倍多,豪爵的DR300更是凭着皮实耐用的口碑,成了外卖小哥的首选。 这种变化背后,是中国制造业二十年如一日的厚积薄发。 就拿电池技术来说,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比松下的三元锂电池高出20%,充电十分钟就能续航四百公里,这样的技术优势让日本企业望尘莫及。 家电领域的变频技术、电机研发,汽车领域的三电系统、智能座舱,中国企业都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政策的扶持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新能源汽车补贴、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让国产企业有了更多资金投入研发。 同时,庞大的国内市场为企业提供了试错和迭代的空间,这是日本企业难以想象的优势。 消费者观念的转变也不可或缺。现在的年轻人不再盲目迷信外国品牌,他们更看重产品的性价比、智能化程度和售后服务。 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就是最好的例子,华为、小米、OPPO不仅在国内市场击败了索尼、夏普,在全球市场也占据了半壁江山。 日本品牌并非没有努力过,可他们的创新速度始终跟不上中国市场的变化。 索尼手机年年发布新品,却始终摆脱不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本田推出的电动车,续航里程还不如国产的入门级车型。 更重要的是,日本企业的傲慢让他们错失了很多机会,他们总认为中国消费者还会像以前一样追捧日货,却忘了市场早已今非昔比。 台湾名嘴赖岳谦的调侃虽然直白,却也道出了实情。如今的日本制造业,除了某些特定领域,能拿得出手的爆款产品确实越来越少。 以前国人抵制日货,是因为市场上到处都是日货,不抵制就体现不出态度;现在不喊抵制,是因为国产商品已经足够优秀,根本不需要靠抵制来证明什么。 这种从“抵制”到“替代”的转变,背后是国家实力的提升,是民族自信心的增强。 当海尔冰箱在德国市场打败博世,当比亚迪电动车在欧洲街头穿梭,当国产摩托车在东南亚赛场夺冠,我们知道,中国制造业已经真正站起来了。 未来的市场竞争,不再是简单的抵制与否,而是技术、品质和服务的全方位较量。 在这场较量中,中国企业已经交出了漂亮的答卷,而日本企业如果还不加快步伐,恐怕只会被甩得越来越远。 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市场现状。从家电到汽车,从手机到摩托车,国产替代的浪潮已经不可阻挡。 我们不再需要通过抵制来表达爱国情怀,因为支持国货已经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 这种选择,源于对国产商品的信任,源于对民族品牌的自豪,更源于对国家发展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