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不怕,甚至期待再次跟中国发生战争?因为日本设想的是中日发生战争后的战场

火龙果阅览世界 2025-11-24 17:04:52

为什么日本不怕,甚至期待再次跟中国发生战争?因为日本设想的是中日发生战争后的战场要么在中国境内,要么在朝鲜半岛,不是在日本本土,一千多年来都是如此。 仔细研究日本这几千年的军事动作,你会发现他们对于战争有个非常诡异的“心理账户”。 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战争意味着家破人亡、国土沦丧,但在日本漫长的历史逻辑里,战争更像是一场不用付门票的“客场游戏”。 这种底气不是因为他们真有多强,而是因为他们总能成功地把战火“外包”出去。 这种“只要不在我家打,怎么打都赚”的强盗逻辑,早在公元663年白江口之战时就已经刻进了他们的骨子里。 那是唐高宗时期,日本插手半岛战事,舰队在锦江口被唐朝联军锤得粉碎。 按理说这算大败亏输,可回头看看日本本土,连一点烟熏火燎的痕迹都没有,老百姓照样搞祭典、甚至还没事人一样继续过日子。 这种“前线死人,后方吃席”的奇特体验,让他们产生了一种错觉:只要海水还隔着,输赢也就是个面子问题,不伤里子。 到了16世纪,这种算计变得更露骨。丰臣秀吉喊着“借道朝鲜”去打大明,前前后后十几万大军跨海折腾。 那一仗,朝鲜半岛被打烂了,大明财政也被拖垮了,可日本本土呢?除了往前线送人送粮,竟还能稳稳当当地做着“后勤大总管”的美梦。 这就像是一个住在玻璃房里的赌徒,总是把牌桌支在邻居家客厅,赢了通吃,输了就把邻居家房子点着,自己拍拍屁股溜回岛上去。 明治维新后的那套“大陆政策”,也就是把这种流氓逻辑给理论化了,无论是甲午海战还是后来那一连串侵略,他们都在极力维护所谓的“利益线”,这“线”划得越远,本土这块“自家院子”就觉得越安全。 除了刻意“外包”战场,日本之所以敢屡屡挑事,还因为他们历史上莫名其妙地中了两次“彩票”,把运气当成了实力。 当年忽必烈的元朝大军两次跨海远征,实力是碾压级的,结果硬是倒霉催地碰上了强台风,“神风”一词由此而来。这种极小概率的自然事件,被日本社会神话成了“天照大神有令,日本有天险护体”。 这就好比一个人闭眼横穿高速公路没被撞死,他不但不后怕,反而确信自己有“金刚不坏之身”。这种因为地理位置带来的侥幸心理,掩盖了一个致命的真相:日本并没有它想象中那么耐揍。 稍微懂点地缘政治的都知道,现代日本的战略纵深差得令人发指。整个国家就是几条狭长的岛链,人口和工业高度密集地挤在沿海那几块平原上。 资源极度贫瘠,铁矿、石油基本全靠海上运。这种地形,别说登陆战了,只要掐断海运线,或者对重点城市带进行几轮高强度的远程打击,它的战争机器立马就得瘫痪。 但长期以来“只烧别人家”的幸存者偏差,让他们自动屏蔽了自身的脆皮属性。甚至二战末期的本土轰炸和核打击,在战后的叙事里也被那种莫名其妙的“受害者情结”给稀释了,没能真正打破那种根深蒂固的“岛国安全迷思”。 到了现在,这种老掉牙的剧本又被拿出来翻拍。看看日本这两年的军事布局,简直是历史的糟糕复刻。 他们拼命把西南诸岛武装起来,在石垣岛、宫古岛这些离邻国最近的地方塞满反舰和防空导弹,甚至拉着美国在马毛岛建联合基地。 这一连串动作背后的算盘珠子崩得谁都能听见:还是想把这里当成遏制对手的前沿,通过强化“第一岛链”把潜在的战火锁在国门之外。 现在的“美日安保”在他们心里,其实就是当年的“神风”或者“海峡”,依然是幻想靠外部力量或地理屏障来充当“防弹衣”。 然而,这个世界早就变天了。那些日本右翼势力还在那里做着“境外决胜”的春秋大梦,却故意无视现代战争的技术维度。 在超高音速导弹、洲际无人机面前,几百公里的海水跟一个小水坑没什么区别。现在的投送能力,让“前方”和“后方”的界限彻底消失了。 一旦第一枚导弹升空,无论是作为发射阵地的离岛,还是作为指挥中枢的东京都市圈,只需要几十分钟甚至更短时间,就会同步成为火海。 那个总想着“利用别人的土地打仗,榨取别人的资源发展”的国家,从未认真反省过“只占便宜不吃亏”的历史代价。 不管是丰臣秀吉政权的迅速垮台,还是昭和军国主义最后的一败涂地,历史其实一直在警告:企图把祸水引向邻居的人,最后肯定会在自己家门口被淹死。 如今还抱着旧地图找路,甚至以为只要抱着美国大腿、多买几枚巡航导弹搞所谓“反击能力”就能高枕无忧,这不仅是看错了时代,更是再一次把整个列岛摆上了赌桌,只是这一次,根本没有台风会来救场。 信息源:《对日本,“警钟长鸣”并非杞人忧天》上观新闻

0 阅读:0
火龙果阅览世界

火龙果阅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