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发酵到今天,基本都已经退无可退。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究竟是出其不意,先发制

沧海一说客 2025-11-24 17:33:12

中日关系发酵到今天,基本都已经退无可退。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究竟是出其不意,先发制人?还是渐进施压,等待更好的时机?   2024年中日贸易额实打实有3180亿美元,不是一串虚数。 日本那边对咱们的依赖度尤其高,82%的稀土都得从中国买,不管是造芯片的信越化学,还是产汽车的丰田,离了这东西生产线就得停转。 之前咱们只是稍微收紧了点稀土出口,丰田在爱知县的工厂立马就减产,日本企业急得连夜找政府求情,这反应够真实吧? 但反过来想,咱们这边也有不少牵绊。 沿海不少外贸老板,一年的生意就靠对日订单撑着;东海的渔民要在相关海域捕鱼谋生,家里一些精密仪器的维修零件,也得从日本进口。 真要是把贸易线掐断,那不是鱼死网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民生和经济都得跟着受影响。 所以说,爱国从来不是喊着“硬拼”的冲动,而是把这些实在账算清楚的理性,这才是真明白事儿。 日本2025年军费涨到9万亿日元,又从美国买“战斧”导弹,在西南诸岛摆上岸舰导弹,看着气势汹汹的。 可这背后的门道不难看透:美国把它当亚太“打手”,它借着这个由头搞军事松绑,这种互相利用的关系本来就不牢靠,真要碰硬,立马就露怯。 2024年中国海警在钓鱼岛海域的巡航天数达到了334天,几乎全年无休,从2023年底到2024年5月,更是连续216天没断过巡航。 5000吨级的海警船带着设备在那儿守着,连日本极右翼分子冒充渔民想闯进来,都被当场驱离,根本碰不到海域的边。 这种渐进施压的妙处就在这儿,没把路堵死,但明确告诉对方“这地方我们守着”,既有力度又留有余地。 现在的日本早不是当年了,政府债务规模已经突破1200万亿日元,相当于GDP的266%,是发达国家里最高的。 咱们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都到134.9万亿了,同比还增长5%,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连续10年全球第一,全年出口585.9万辆,直接把日本的传统优势领域比了下去。 中芯国际14纳米芯片良率做到89%,规模化量产完全没问题;长江存储的闪存技术走在世界前面,华为的AI芯片都装了三十多万台。 之前咱们对镓、锗这些关键金属搞出口管制,日本硅片巨头SUMCO的原料库存只够撑两个月。 这种打在“七寸”上的精准打击,比盲目开打高明多了,代价小效果还显著。 说到底,渐进施压不是不准备打仗,而是不打无准备之仗。 咱们国防预算每年都在增加,东风-17、东风-26这些“大杀器”是坚实后盾,但好钢得用在刀刃上。 现在最该做的,还是扎扎实实地发展自己,只要芯片、高端制造这些产业再突破几个难关,经济体量再上台阶,日本自然就没了叫板的底气。 咱们这代人都过过苦日子,现在日子好了,谁不想安安稳稳的?但安稳从来不是忍来的,是靠实力挣来的。 钓鱼岛的每一次巡航,芯片领域的每一次突破,稀土管制的每一次精准落地,都是在为这份安稳添砖加瓦。 14年抗战的血债咱们没忘,但更要让后代不再经历战争苦难。 中日关系走到今天,不是没退路,是要走对路。 “先发制人”是险路,赢了一时可能输了长远;“渐进施压”看着慢,却是在扎扎实实地积势蓄能。 只要咱们自己不乱、不慌,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迟早会让日本明白,跟中国作对没有好下场。  

0 阅读:0
沧海一说客

沧海一说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