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美国,一位女士正翻看来自国内的《光明日报》,不经意间,眼睛扫过一篇文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1-26 01:38:14

1980年,美国,一位女士正翻看来自国内的《光明日报》,不经意间,眼睛扫过一篇文章的署名,顿时,她心跳加速激动万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0年秋天,《光明日报》第四版刊登了一篇关于高原医学的文章,这张报纸随着国际邮件到达纽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档案室里被展开,华裔职员吴若兰看到署名栏的三个字时,手指停在了半空。   吴天一,这个名字已经消失三十年了,1950年代的家庭变动让亲人失散,此后杳无音信,谁也不知道彼此过着怎样的生活,是否安好,甚至是否还活着,如今这篇学术文章意外成了线索,让寻找有了方向。   1958年起,吴天一就在那里工作,当地缺医少药,高原病让许多人丧命,藏族牧民世代承受着这种折磨,他从沿海来到平均海拔四千多米的地方,开始收集临床数据。   没有现代化设备,他就骑马走访牧区,一个村接一个村,一户接一户,记录病例,测量数据,观察症状,二十多年积累下来,关于高原适应机制的研究逐渐成型,论文发表后引起关注。   这篇科普文章本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高原医学知识,他详细介绍了藏族民众的生理耐受特点,解释呼吸和心率如何调节,文章写得通俗,数据扎实,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读性。   报纸到达美国后,吴若兰立即行动,她联系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提供文章细节和家庭信息,领事馆通过国内渠道查询作者身份,确认此人在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任职,从事高原医学研究。   但吴天一当时正外出考察,无法立即回应,吴若兰又寄出第二封信,附上分离时的家庭照片和具体日期,详细描述当年情形,领事馆协调青海卫生部门,把消息传给他的同事。   1981年底,吴天一考察归来收到信件,他对照照片和细节,确认身份无误,回信中列出军队档案编号和儿时住所地址,进一步验证,两地书信往来加快,各种细节逐一核对,排除了巧合可能。   确认过程涉及多方协作,领事馆安排国际电话线路,1981年12月实现首次通话,吴天一在西宁交换局接听,和家人交流分离后的经历,他简述青海的研究工作,吴若兰转述父母近况。   电话虽然短暂,却让三十年的空白有了填补,吴若兰随后申请探亲签证,吴天一提供所需证明文件,1982年他获准赴美,在机场见到久别的家人,短暂相聚后,父母希望他留在美国。   科罗拉多大学向他发出邀请,提供实验室和优厚待遇,那里有世界一流的高原医学研究条件,生活环境稳定,还能和家人团聚,这些条件对任何人来说都很有吸引力。   但吴天一考虑的是另一件事,青藏铁路即将开工建设,从格尔木到拉萨一千多公里,平均海拔超过四千米,如何保证数万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如何建立高原病防治体系,这些问题只能在青藏高原解决。   科罗拉多的落基山脉虽然也有高海拔地区,但那里没有世代居住的大规模人群,没有正在进行的重大工程,没有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高原医学研究必须扎根在最需要它的土地上。   交流结束后,他婉拒了美国的邀请,选择回国继续工作,父母最终理解了这个决定,虽然不舍但也支持,他回到青海,立即投入青藏铁路的医疗保障准备工作。   接下来的岁月验证了这个选择的价值,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十四万筑路工人在高海拔地区连续作业,五年时间没有一人因高原病死亡,这个纪录被国际医学界高度评价。   这不是运气,而是几十年研究积累的结果,从高原病发病机理到不同海拔的适应规律,从急救方案到预防体系,每个环节都经过反复验证,吴天一带领团队建立起完整的医疗防治系统。   2001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塔吉克族首位工程院士,2021年获颁七一勋章,表彰其对民族地区卫生事业的贡献,这些荣誉背后是六十多年的坚守和上万名藏族群众得到的救治。   信息来源:【致敬功勋党员】高原之子 共产党员网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