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德媒刊文声称,中国当下面临两个道路选择。其一是,收复台湾。其二是,进一步进行内部改革。德媒声称,如果中国将这一阶段性的战略平衡误读为有能力在台湾问题上通过强势手段与日本及其盟友“正面碰撞”,则可能重蹈晚清甲午战争的覆辙——因战略冒进暴露其脆弱,最终吞下深远代价。 先掰扯掰扯这"二选一"的荒谬性,中国做事啥时候是非此即彼的?当年香港回归,不照样一边平稳过渡收回主权,一边保持经济繁荣稳定,恒生指数十年涨了三倍多;澳门回归后更是迎来发展黄金期,博彩旅游业带动GDP翻了五番。 现在两岸经贸往来热络得很,2024年进出口贸易额直接干到2929.71亿美元,同比还涨了9.4%。大陆从台湾进口超2100亿美元商品,其中半导体产品占比高达42%,是台湾制造业的核心市场;向台湾出口也有750多亿,涵盖机电设备、农产品等,光是大陆市场就吸纳了台湾60%的外销农产品。 这种深度绑定的经济纽带,早把两岸绑成了利益共同体,统一和发展本就是同频共振的事儿,哪来的单选题?台湾工商团体去年联名致信台当局,明确反对"与大陆脱钩",就是最实在的证明。 再看"十四五"期间的实打实成就,德媒是压根没睁眼瞧,脱贫攻坚战让近亿人甩掉贫困帽子,后续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发力,农村电商覆盖率超80%,特色产业带动千万农户增收;5G建设更是领跑全球,累计建成5G基站459.8万个,实现"乡乡通5G",11.37亿用户享受高速网络,应用融入86个国民经济大类,超13.8万个案例覆盖生产全流程。 高铁网络织就"八纵八横"骨架,运营里程突破4.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70%以上;新能源领域风电光伏装机量突破12亿千瓦,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连续八年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不断构建,国防实力稳步提升,既练好了内功又筑牢了屏障,这种统筹兼顾的本事,可不是某些只会线性思维的外媒能理解的,中国从来都是两条腿走路,既不会为了改革丢了主权,更不会为了统一乱了发展节奏。 至于所谓"与日本及其盟友正面碰撞"的说法,更是没摸准中国的战略脉搏,中国的智慧向来是谋定而后动,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更不会犯战略冒进的低级错误,晚清甲午那是积贫积弱被动挨打,海军经费被挪用建颐和园,军舰年久失修。 而现在的中国早不是当年任人拿捏的软柿子,国防体系日益完善,航母编队常态化开展远海训练,高超音速武器列装部队,经济韧性十足,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关键位置。 就拿中日经贸来说,2024年两国贸易额达3500亿美元,RCEP框架下合作不断深化,所谓"碰撞"不过是西方媒体的臆想。德媒拿百年前的旧事来比,要么是无知,要么是故意抹黑。 要知道,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惠及150多个国家,这种开放合作的姿态,与某些国家动辄搞对抗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看看去年,中国GDP突破2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超过1.4万美元,在复杂国际环境下依然保持5.2%的增长,这种发展韧性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些想看中国出岔子的人,怕是要失望了。 说白了,德媒这套论调本质是想给中国套上战略枷锁,逼着中国在发展和主权间做取舍,可中国的发展蓝图岂容外人指手画脚?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从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经略台湾,到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改革是永恒主题,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始终在自我革新中前行。 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中国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实力,既守得住领土完整,又抓得住发展机遇。 你说德媒为啥非要抛出这种经不起推敲的论调?是真不懂中国的辩证思维,还是背后受某些政治势力指使,想给中国发展制造麻烦?评论区里大伙儿聊聊,这波"二选一"的炒作,到底藏着多少小心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