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两岸统一,洪秀柱也太让人失望了!说白了,洪秀柱居然建议两岸先签一个“和平协议”再去推进统一的事,但从台湾离开祖国的怀抱到现在已经这么多年了,时间难道还不够久吗?再慢慢地来,要难道要拖到什么时候呢? 70多年过去了,洪秀柱却还在说“慢慢来”。 她提出的“先签和平协议再谈统一”,听起来像是在劝架,实则像是在给统一加塞减速带。 问题是,时间不是万能胶,拖着就能粘回来? 从1949年分离至今,谁都看得出:现在不是讲情怀的时候,是讲实力、讲效率的时候。 洪秀柱的想法表面上听着温和,实则风险极高。 一旦掉进“和平协议”这个看似稳定的陷阱里,不仅统一遥遥无期,还可能给外部势力更多机会插手。 两岸民间交流虽有增多,但政治互信却在走下坡路。 大家都看在眼里,时间越久,距离越远,民心越散。 洪秀柱的“和平协议”建议并不是空穴来风。 她一直是岛内少数敢公开主张统一的政治人物,但这一次,她提议双方先签一个协议,主要包括停火、不对抗、加强交流等内容,目的说是“避免误判、减少冲突”。 听起来没毛病,可问题是,现在谁在制造紧张?谁又在拖延统一进程? 看看现实就知道,民进党一边拼命推动“去中国化”,一边不断向美日靠拢。 岛内18到29岁年轻人对大陆的认同度已经降到30%以下。 美国的动作更是火上浇油:军售、访问、高调表态,样样不少。 美国2025年对台军售金额居高不下,洪秀柱的“和平协议”,在这个大环境下,有可能成为民进党当局巩固现状、拖延统一的挡箭牌。 更关键的是,这类协议一旦签了,短期内确实可能减少摩擦,但长远来看,是不是就把统一“按了暂停键”? 2025年前6个月,两岸贸易额达1477.8亿美元,看起来你来我往,但政治壁垒却越筑越高。 美国将这种协议视为“台海稳定工具”,但稳定对谁有利?不是对我们,而是对那些希望中国永远被卡住的外部势力。 从历史上看,德国统一靠的不是“纸面协议”,而是一手经济实力、一手政治整合。 东德有没有签过什么“和平共处协议”?有,但都没用,真正起作用的是实力,洪秀柱现在拿协议当法宝,是不是也太天真了点? 再说现实,签协议就能带来和平,那美国这几十年在全球签的协议怎么没让战争少一点?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哪个不是签了协议、结果变本加厉? “纸上和平”从来都不等于“真正安宁”,指望靠一纸协议解决两岸问题,不是理想主义,就是政治算计。 更让人担忧的是,洪秀柱的提议,可能正好被美国、日本等外部势力拿来做文章。 澳大利亚在一些国际场合上,开始支持所谓的“和平框架”,实则是在为延迟统一制造“国际合法性”。 这类操作并不陌生,比如联合国早年处理科索沃问题时,就被西方国家拿协定当“挡箭牌”,结果是干预合法化、分裂常态化。 美国显然不愿看到中国实现统一。 2025年,美国对亚洲的战略明显右转,财政部长贝森特也在多个场合强调“要保障印太地区的自由航行和稳定秩序”。 洪秀柱的协议主张,无意中就给了美方“合法介入”的理由。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没有实力撑腰的协议,最后只会变成空谈。 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制造、基建都在全球领先。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不主动把握统一的节奏,反而还在等一个“纸面协议”,那才是真的浪费机会。 洪秀柱的建议好听,却不现实,她可能真心希望和平,但两岸问题不是靠“礼让三分”能解决的。 统一不是协商的结果,而是实力和民心的共同产物,就像1990年的德国统一,不是靠东德先谈协议,而是靠西德强势吸纳、统一民意和经济整合实现的。 时间拖得越久,成本就越高,这不是一句口号,是活生生的代价。 年轻一代对大陆越来越陌生,经济依赖却越来越深,外部势力趁机渗透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洪秀柱可能是出于好意,但这份建议如果真被当局拿去当挡箭牌,那结果只能是统一越来越难,民族复兴越来越远。 统一从来不是“等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纸上谈兵的和平协议,不会带来真正的和平,只会让问题越来越复杂。 洪秀柱这次的建议,不仅让人失望,更让人警醒:不能再等了,不能再绕远路了。 统一不是一个选项,而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洪秀柱讲了一个“听起来不错”的建议,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时间不等人。 统一不是拖出来的,而是靠实力赢下来的。 我们已经绕了70多年,是时候直面现实,用行动说话了。 统一,不该再被协议束缚,也不会被协议决定。 信源:洪秀柱给郑丽文两岸建议:没那么复杂「未来谋求统一」 中时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