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日本,我们一定要学俄罗斯! 日本不怕我们的航母,不怕我们的轰炸机,甚至不怕我们的核武器,日本真正怕的是中国破釜沉舟的决绝!是精准锁喉的战略决绝!是直击其死穴的狠劲! 俄罗斯对付日本就深谙此道。北方四岛(俄称南千岛群岛)问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日本年年抗议,俄罗斯呢?直接在岛上建军事基地,部署导弹,搞大规模演习。日本除了外交辞令,还能干啥?啥也干不了。 为什么?因为俄罗斯掐住了日本的幻想,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它:这事没得谈,动武你更没戏。这种不计较短期外交得失,直捣黄龙的狠劲,恰恰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日本真正怕的不是我们的军力有多么庞大,而是我们有没有决心在关键时刻,用非对称手段给它来个釜底抽薪。 它的国土狭小,资源匮乏,整个国家的运转就像一台精密的进口机器,任何一个零件断供,都可能引发系统性崩溃。这台机器的电源插头,就插在全球的海上运输线上,尤其是那条生命线——马六甲海峡。 我们常常讨论航母战斗群能覆盖多远,却很少去想,一旦形势逼人,我们有没有魄力去控制那些真正能让日本窒息的海上通道。 俄罗斯在叙利亚的行动就很有启发性,它不远万里出兵,核心目的之一就是保住自己在地中海的塔尔图斯海军基地,确保战略通道的畅通。反过来想,要让日本怕,就得让它真切地感受到,它的生命线随时可能被我们切断。 这种“锁喉”战略,不是简单的军事威慑,而是一种全方位的压制。它不需要我们派一兵一卒登陆日本本土,但效果可能比登陆更显著。 想象一下,当满载液化天然气的巨轮无法靠港,当从澳大利亚和巴西来的铁矿石船队在半路掉头,日本的工厂还能开几天?东京的夜晚还能灯火通明吗?这种对经济命脉的精准打击,远比几枚导弹更能动摇其国本。 有人会说,这会影响全球贸易,我们自己也会受损。但俄罗斯在克里米亚问题上受到西方全面制裁,经济一度下滑,不也挺过来了吗? 大国博弈,有时候比的就是谁更能扛,谁更能承受代价。如果我们连这点决心都没有,那日本自然有恃无恐。它赌的就是我们投鼠忌器,不敢真正下死手。 再看能源领域,日本对外的依赖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福岛核事故后,全国超过八成的电力靠火力发电,其中液化天然气占了近一半。 这些天然气从哪里来?卡塔尔、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无一例外要通过漫长而脆弱的海路。俄罗斯当年能用“天然气武器”让整个欧洲冬天不好过,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运输线武器”让日本的工业心脏停摆? 这并非鼓吹战争,而是揭示一个残酷的现实:和平是建立在实力和决心之上的。日本对华态度的反复横跳,根源就在于它认为我们有求于它,或者说,我们不敢撕破脸。它敢在钓鱼岛问题上搞小动作,敢在台湾问题上说三道四,就是因为它觉得我们的“惩罚”不会伤筋动骨。 学习俄罗斯,就是要学习它那种“你敢动我一下,我就让你疼十年”的战略思维。我们不需要像俄罗斯那样在领土问题上寸步不让,但我们必须让日本明白,触及我们的核心利益,它付出的代价将是它无法承受的。这种代价,不是几架战机的损失,而是整个国家机器的停转。 粮食安全是另一个可以精准打击的死穴。日本粮食自给率常年低于40%,大米这种主粮都要靠释放储备来稳定市场。 一旦海上运输中断,超市的货架几天就能空空如也。社会秩序的崩溃,往往不是从炮火开始,而是从抢购面包开始。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搞“特别军事行动”,不也同时用粮食和天然气作为外交筹码吗? 我们拥有全球最庞大的商船队和强大的海警、海军力量,完全有能力在关键水道形成实际控制。这种控制不是为了发动战争,而是为了在必要时,能够对日本实施有效的战略封锁。 当日本意识到,它的经济、能源、粮食安全完全悬于我们的一念之间时,它才会真正坐到谈判桌前,拿出应有的尊重。 说到底,对付日本,不能只算军事账,更要算经济账、民生账。它的优势在于技术、在于工业制造,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稳定的外部资源供应之上的。斩断这个供应,它的优势就会瞬间变成劣势。就像一台高性能电脑,没电了就是一堆废铁。 我们总说“以史为鉴”,但鉴的不仅仅是战争本身,更是战争背后的战略逻辑。当年美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直接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这从反面证明了,切断资源供应是何等致命的一招。今天,我们拥有比当年美国强大得多的区域影响力,完全有能力复制这种战略威慑。 所以,学习俄罗斯,不是要学它的强硬姿态,而是要学它直击要害的战略决断力。我们不必像俄罗斯那样四处出击,但必须让日本清晰地看到,我们手中握着能够让它瞬间“窒息”的开关。这种威慑,比一百艘航母、一千架轰炸机更能让它夜不能寐。只有当它真正害怕了,和平与尊重才有可能真正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