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美国摊牌了,我们也没必要装糊涂!米利承认了:只要中国想过好日子,想搞高科技,就是美国的敌人。 中美关系从上世纪70年代的破冰之旅起步,本意在于联手应对苏联威胁。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上海公报,1979年正式建交,美国开始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同时通过台湾关系法维持对台军售。这种双轨平衡一度维系稳定,但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腾飞改变了棋局。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双边贸易额从250亿美元飙升到2023年的近7000亿美元,美国企业深度嵌入中国供应链,苹果、耐克等巨头在中国设厂,获利丰厚。中国则借此积累外汇,推动基础设施升级,如高铁网络从零扩展到4万公里。 这种互利模式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现裂痕。中国GDP于2010年超日本位居全球第二,出口导向型制造业让美国本土就业承压。奥巴马政府启动“重返亚太”战略,强化军事存在,同时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试图绕开中国构建贸易圈。特朗普上台后,贸易战拉开序幕,2018年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理由是知识产权问题。中国反击,对美大豆等农产品征收报复关税。双边谈判历经多轮,2020年签署第一阶段协议,美国暂缓部分关税,但核心摩擦未解。 科技领域成为博弈焦点。中国“中国制造2025”计划瞄准高端制造,华为5G技术领先全球,市场份额超30%。美国视此为威胁,2019年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企业供货。拜登政府延续并升级,2022年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投入520亿美元补贴本土半导体产业,同时限制对华出口先进芯片设计软件和设备。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下降15%,旨在卡住中国AI和量子计算发展脖子。 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控制70%稀土供应和80%光伏组件生产,美国担心技术扩散会削弱其军工优势。五角大楼报告称,中国海军舰艇达370艘,接近美军水平。国会听证会上,议员反复强调“印太战略”需额外800亿美元预算,用于关岛基地升级和盟友军售。欧洲国家跟进,日本和荷兰限制光刻机对华出口,韩国三星工厂转移越南。这些举措虽短期延缓中国进步,但也推高全球芯片价格10%以上,波及美国消费者。 米利作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其2023年3月29日国会听证会表态标志性强。他在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作证时,直指中国军事现代化和科技投资是“直接挑战”。米利强调,美国需确保对手明白“成本超过收益”,并支持增加国防开支到8500亿美元,以应对中国核力量扩张和南海活动。他的证词中提到,中国5G基站部署和盾构机出口已压缩美国利润空间,这反映华盛顿将经济竞争军事化。 米利主张“低调说话,大棒在手”,但实际行动是高调部署B-21轰炸机和中程导弹到菲律宾。这种坦诚撕下中美“战略伙伴”伪装,暴露美国视中国为“修正主义”对手,即挑战其“基于规则秩序”——实为美主宰的分配体系。 听证会后,美国国会快速响应,2023财年国防预算通过,太平洋威慑资金增至99亿美元。硅谷企业如英特尔获补贴建厂,新墨西哥州项目投资80亿美元。欧盟同步,日本经济产业省2023年禁售高端设备给中国企业。全球供应链重塑,越南和印度吸引转移产能,但物流成本上升20%。中国企业转向本土化,华为2023年推出麒麟9000s芯片,搭载Mate 60手机,销量超千万台,证明禁令虽痛但未致命。 中国回应务实而坚定。外交部多次敦促美方停止“长臂管辖”,强调科技合作利大于弊。2023年,中国研发支出达3万亿元,占GDP 2.64%,半导体投资超2000亿元。中芯国际14纳米制程产量提升,长江存储3D NAND闪存全球市占率升至15%。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三期规模3440亿元,吸引全球人才回流。外交上,中国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与东盟签署5G协议,出口高铁至印尼,覆盖5000公里线路。 这种博弈凸显零和思维的荒谬。美国试图垄断高端芯片,却忽略中国在成熟制程的优势——28纳米以上芯片产量占全球60%。2024年,美国商务部调查中国光伏补贴,但自身补贴本土企业达数百亿。智库分析显示,美对华脱钩将损失1万亿美元GDP,中国则加速“卡脖子”突破,如光刻机国产化率达70%。全球来看,科技战抬高门槛,发展中国家受惠于中国低成本转移。 大国博弈中,小国渔利。印度半导体投资超100亿美元,吸引台积电建厂。俄罗斯与中国联手开发AI芯片,避开美禁令。全球创新需开放,美国单边主义损人害己。2023年WTO报告指出,贸易壁垒拖累全球增长0.5%。中国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金砖机制扩展,新增埃及等6国。科技无国界,合作方是共赢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