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日本媒体突然“宣布”了一个冷冰冰的现实: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能被日本品牌牢牢占据的领域,已经所剩无几。从街头车流到商场货架,从家电卖场到美妆柜台,曾经被“日式品质”光环笼罩的消费场景,如今早已被国货的身影密集填补,这场悄无声息的市场更迭,本质是实力对决后的必然结果。 十年前,日系品牌还是中国家庭的“品质标配”:丰田、本田、日产的车型占据街头半壁江山,开上凯美瑞、CR-V曾是不少家庭的消费目标;索尼的电视、松下的电饭煲是家电卖场的“镇店之宝”,甚至有消费者远赴日本抢购马桶盖;资生堂、SK-II等美妆品牌垄断高端市场,数码领域更是佳能、尼康的天下。那时的日系品牌,凭借技术壁垒和品牌溢价,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形成了难以撼动的市场格局。 但今时不同往日,市场数据给出了最直观的答案。2025年前10个月,日系车在华市占率暴跌至10.8%,而比亚迪、吉利等国产品牌占比飙升至58.3%,比亚迪单品牌年销量就超过丰田、本田、日产三家总和。家电领域更是呈现碾压态势,白电市场中国品牌占据72%份额,日系品牌合计不足8%,松下关闭了天津、杭州等地的小家电生产线,夏普电视在中国的份额已不足0.5%。消费电子领域,华为、小米占据国内85%的市场份额,日本品牌手机几乎退出中国市场;美妆赛道上,花西子、珀莱雅等国妆凭借更适配国人肤质的配方,反超资生堂、珂润等日系品牌。即便是曾经象征“日式生活方式”的便利店,全家也关闭了华北近百家门店,被便利蜂、美宜佳等本土品牌挤压得举步维艰。 日系品牌的退潮,绝非偶然,而是技术、战略与市场感知三重失速后的必然。技术上,曾经的“护城河”早已被国货填平:京东方、TCL华星的面板技术反超夏普,占据全球近六成份额;晶瑞电材打破日本光刻胶垄断,价格直降三成;国产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水平更是实现代际超越,而日系车仍固守三年一改款的传统模式,轩逸车机还在用2018年的陈旧UI,低配车型甚至缺失基础智能辅助功能。战略上,日系企业的僵化与迟缓错失了时代机遇:当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狂奔时,丰田死磕氢燃料、本田执着混动,直到2021年才仓促布局纯电,而此时中国新能源市场已初具规模,最终导致其新能源渗透率仅1.2%。更致命的是,日企“日本总部主导+本地执行”的封闭体系,使其难以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本田软件开发需经日本总部七道审批,等系统上线时市场需求早已迭代,而国产企业能以每年2-3款新车型的节奏响应消费者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市场更迭无关情绪对抗,而是纯粹的市场选择。曾经被追捧的“工匠精神”,在丰田碰撞测试数据造假、本田噪声测试舞弊等丑闻中逐渐褪色,而国货通过持续的技术投入和严苛的品控,重塑了消费者的信任。Z世代主导的消费市场中,“日产标签”已从“品质标杆”异化为“传统过时”的代名词,45%的年轻消费者购车时更看重智能化体验,这恰好击中了日系品牌的短板。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构建的全产业链优势、灵活的本土化策略,以及近90%的新能源市场主导权,形成了“一步慢、步步慢”的碾压态势,让日系品牌的性价比优势荡然无存。 如今的中国市场,早已不是外资品牌仅凭“进口身份”就能收割溢价的时代。三菱汽车正式退出中国整车市场,松下剥离传统家电业务转向B端,东芝、夏普的消费电子业务基本边缘化,这些案例都在印证一个趋势:中国市场正在从“规模红利”转向“质量红利”,只有真正扎根中国、理解中国、快速响应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企业,才能站稳脚跟。 日系品牌的边缘化,是中国制造崛起的最佳注脚。从技术跟跑到全面赶超,从性价比标签到高端化突围,国货用十年时间完成了华丽蜕变。这个过程中,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日复一日的深耕——深耕技术研发,深耕本土需求,深耕产业链升级。当日本媒体感慨“能被日本品牌牢牢占据的领域所剩无几”时,其实是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一个靠实力说话、国货当自强的消费新时代,早已不可逆转。
果不其然。日本媒体突然“宣布”了一个冷冰冰的现实: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能被日本品
檐下悠然
2025-11-27 18:37: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