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印度时政

法国突然对中国动手,发出前所未有指控,该来的终归是来了。法国军方和情报官员公

法国突然对中国动手,发出前所未有指控,该来的终归是来了。法国军方和情报官员公

法国突然对中国动手,发出前所未有指控,该来的终归是来了。法国军方和情报官员公开宣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五月发生空战后,中国“派遣其大使馆散布对法国制造的阵风战斗机性能的质疑”。也就是说,针对发生在5月份的“歼10c压倒性击落印度战机(包括法国阵风)”一事,法国人找上门来了。美联社周日援引法国官员的话报道宣城,中国“正在努力损害法国旗舰战斗机的声誉和销量”,并且要求对法国阵风战机有购买意向的国家选择中国制造的这款战机。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法国人不信,当然印度人也是不信的。印度在空战后公开宣布自己是胜利乙方,还全国放假庆祝,而印度军队隐晦承认此事,不过,不认为是自己打不过,而是将原因归咎于“军方不让开火”。而对于法国方面的指控,且不说中国到底有没有这么做,在出现被吊打的情况后,法国不想着说如何去提高战机性能,而是找上门来,发表要求中国“不要把这件事对外说,否则生意难做”的言论。再者,中国没那么大本事,能在购买战斗机这种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事项上主导其他国家的选择。而且,其他国家选择购买哪国以及哪款战机,是根据性能和性价比去选择的,这也不是法国人能左右的,也不是中国能左右的,而法国却耿耿于怀,对中国进行抹黑和指控。
俄罗斯的做法,可能会逼得巴基斯坦没有选择!7月6日,根据外媒报道,外媒称,俄罗斯

俄罗斯的做法,可能会逼得巴基斯坦没有选择!7月6日,根据外媒报道,外媒称,俄罗斯

俄罗斯的做法,可能会逼得巴基斯坦没有选择!7月6日,根据外媒报道,外媒称,俄罗斯向印度提出了双机战机方案。该方案是什么呢?那就是俄罗斯同意在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纳西克工厂进行苏-57E隐形战斗机进行本土生产,并进行全面技术转让。俄罗斯此次的方案不可谓不丰厚。据悉,方案中提到考虑到“苏-30MKI和苏-57E的技术相似性超过60%”,且印度斯坦航空公司有组装生产150多架苏-30MKI的经验,预估印度能在三年内量产苏-57E。同时,俄罗斯还将提供完整的全套源代码,支持印度进行40%到60%的国产化,以便印度能将国产空空导弹、反辐射导弹和相控阵雷达等装备搭载到苏-57E上。此外,俄罗斯还同意提供AL-41F1S和177S发动机,前者能直接用于苏-57E,后者则可进一步改善隐身性能。从价格上看,苏-57E也有一定优势。此前印度采购的“阵风”平均单机采购成本高达2.6亿美元,而苏-57E单机报价只有0.8到1亿美元(培训和维护费用另算),这对于一直寻求性价比装备的印度来说,无疑是极具诱惑的。按照计划,俄罗斯希望印度能在三年内量产20架苏-57E,到2030年完成首批50架的交付。不过,俄罗斯此举却可能让巴基斯坦陷入困境。印度与巴基斯坦长期存在军事对抗关系,在空军力量方面,巴基斯坦一直面临着印度的压力。若印度真的成功在本土生产苏-57E,且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国产化,其空军实力将得到大幅提升。印度将拥有先进的五代机,这与巴基斯坦现有的空中力量相比,将形成明显的代差优势。此前巴基斯坦曾被传要引进中国歼-35战斗机,但巴基斯坦国防部长已否认了签署采购合同的传言。在没有五代机加持,且印度即将获得苏-57E的情况下,巴基斯坦的空中防御压力骤增。巴基斯坦或许会被迫寻求其他途径来提升空军实力,否则在与印度的空中博弈中将会愈发被动。俄罗斯此次向印度提出的方案,看似是一场普通的军售合作,实则可能会改变南亚地区的军事平衡,让巴基斯坦在军事上的选择变得更加艰难,巴基斯坦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军事策略,寻找应对之策,以维护自身的安全与稳定。
世界上最安全的两个国家,一个谁也打不过,一个谁也不敢打!世界纷纷扰扰,但有两个国

世界上最安全的两个国家,一个谁也打不过,一个谁也不敢打!世界纷纷扰扰,但有两个国

世界上最安全的两个国家,一个谁也打不过,一个谁也不敢打!世界纷纷扰扰,但有两个国家却安全感爆棚,一个没人敢打,另一个则是想打也打不过,这两国分别是谁,又凭什么那么安全呢?那个“谁也不敢打”的就是蒙古国,这个国家的军队其实特别拉胯,现役还不到2万人,装备多为苏联时期的老旧武器,论军事实力连中等国家都算不上。但它的地理位置实在太特殊了——北面是俄罗斯,南面是中国,两国领土几乎将其完全包裹。这种“三明治”地形形成了天然的安全屏障:任何国家要进攻蒙古国,都必须经过中俄的领土或领空,而中俄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和强大的军事威慑力,谁敢轻易触这个霉头?更微妙的是,中俄两国在蒙古国问题上形成了默契的战略平衡。对俄罗斯来说,蒙古国是防止北约东扩的缓冲带;对中国而言,蒙古国是北方边境的稳定器。两国都不希望第三方势力染指这片区域。2024年,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明确表示支持蒙古国加入上合组织,而中国与蒙古国的首次陆军联合训练也在同年举行,这种合作释放出清晰信号:中俄将共同保障蒙古国的安全。在这种背景下,即便蒙古国曾尝试推行“第三邻国”政策(如与美国发展关系),但最终也不得不回归“不结盟”的中立路线,因为它清楚,在中俄的战略夹缝中,任何“玩火”行为都可能引火烧身。而另一个“谁也打不过”的国家,毋庸置疑就是美国,老美的威信是靠硬实力堆出来的。美军的强大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是军费开支,2025财年美国军费预算高达8950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总额的近40%,这个数字比紧随其后的十多个国家军费总和还要多。如此巨额投入换来了全球最先进的武器装备——11艘核动力航母组成的舰队、2000多架四代以上战机、遍布全球的700多个海外军事基地,以及庞大的核武库。这些硬件让美军具备“全球到达、全球打击”的能力,从太平洋到中东,从欧洲到非洲,任何角落出现危机,美军都能在短时间内部署兵力。例如今年4月,美军为应对红海局势,从本土调派12架A-10攻击机横跨1.3万公里抵达中东,同时调动B-2轰炸机进驻印度洋基地,这种快速反应能力在全球独一无二。更关键的是,美国构建了一套以自身为核心的军事联盟体系。北约、亚太盟友网络让美国在全球拥有数十个“战略支点”,既分摊了防御成本,又形成了对潜在对手的包围态势。这种“以战养战”的模式,使得美国即便卷入局部冲突,也能通过盟友体系源源不断获得资源支持。在俄乌冲突中,美国通过北约协调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自身并未直接参战却能左右战局走向。这两个国家的安全模式看似极端,实则反映了国际政治的残酷现实。美国用金钱和武力堆砌起霸权,却也因过度扩张陷入战略透支;蒙古国靠地缘红利躺赢,却也丧失了战略自主权。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强大或侥幸,而是实力、智慧与地缘环境的微妙平衡。
目前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从莫迪的身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一目了然。 莫迪一向以高

目前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从莫迪的身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一目了然。 莫迪一向以高

目前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从莫迪的身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一目了然。莫迪一向以高调外交著称,几乎每年都会去许多国家访问,西边走走,东边看看,对欧美、日本、中东,包括东南亚他的行程都安排得很积极。可自从2015年到西安和中国领导人会面后,莫迪再也没有踏足中国,整整十年,这么长时间没访问过一个地区大国,这其实不是巧合,也不是没有机会,而是真正反映出印度对中国态度发生了质变。近年来,每次印度选举期间,“对外强硬”的口号总是很容易得到民众支持,尤其是面对中国这个邻居,印度国内部分舆论总倾向于强化竞争和对立气氛,所以在这种背景下,莫迪等于是在有意拉开和中国的距离,给外界传递出印度要独立自主、要强硬的信息。本来印度和中国每年都可以高层互动,一起商量经济合作、携手发展,但莫迪就是选择不来,就是用行动做姿态。印度这几年针对中国出台了不少限制措施,前些年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办厂,做电商、搞技术、推广应用,很多领域都畅通无阻,可慢慢地你会发现,不论是做手机的厂商,还是互联网公司,印度对中国企业的门槛一年比一年高。手机企业被查税、App直接被下架,新能源汽车和基建项目多了一道道审查,涉及到中国产品或者资本,随时可能面临被叫停或者限制,有些人说这种做法是“卡脖子”,其实用“设卡”形容更合适。中国对印度的政策要温和很多,在中国市场,无论是印度的药企,还是做服务、软件相关的公司,发展空间基本没有受到人为干预,中国也没有像印度那样搞针对性的限制,没有大规模禁止印方应用,也不设什么贸易黑名单。很多印度企业还在中国做得不错,贸易往来也还算畅通,中国长期坚持着开放态度,就连近年中印贸易摩擦加剧,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中国也没有专门出台什么针对印度的强硬措施,让市场规律自己发挥作用。结果现在看到的就是一个挺鲜明的对比,印度主动提高了和中国的“壁垒”,中国却始终保持住了理性和克制,并不像有些国家那样针锋相对。咱们总体还是愿意协作,讲究互利共赢,哪怕遇到不公平待遇,也还是坚持对话、协商解决,不随便翻脸,这也是大国心态的体现,考虑的是整个东亚和南亚的和平稳定。如果从长远看,中印两国合作的空间非常大,不管是贸易、科技、环保还是公共卫生,大家都有互补优势,但说到底,现在的状况更像是印度一方面“自我防守”,另一方面又舍不得完全脱钩,中国则是既保持克制,也在等对方缓和下来,留着两国关系修复的窗口。往后中印关系怎么走,谁也不能完全断言,国际形势变幻,区域格局和产业链调整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双方相互尊重、多一些理性和包容,中印才能真正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
印度又抛出个“大项目”,1000亿人民币的高铁订单,邀请中国、日本、德国等国竞标

印度又抛出个“大项目”,1000亿人民币的高铁订单,邀请中国、日本、德国等国竞标

印度又抛出个“大项目”,1000亿人民币的高铁订单,邀请中国、日本、德国等国竞标,消息一出,网友直呼:“印度这是想学中国搞基建狂魔?但中国为啥不接?是我们造不出高铁吗?”答案很简单:这哪是“大项目”?分明是“大火坑”!如果单从规划看,印度的高铁计划确实规模不小,这样一个大项目摆在台面上,无论哪个国家的高铁企业都会关注,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回头看印度以前的类似项目,过程一向不太顺利,比如日本和印度共同推进的孟买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本来是被当做典范来宣传的项目,但最终推进得非常慢,工期推迟、征地困难、采购流程反复,合同修改不断。日本方面多次表达不满,可实地进展还是一拖再拖,最终结果就是计划和现实差距很大,合作各方其实都很疲惫,这种情况让别的潜在合作伙伴看到了风险。中国高铁这些年发展得很快,不管是技术、造价还是施工周期,世界上都很少有国家能相比,国外像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这些项目,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们不仅能建,还能运营和后期维护,经验非常丰富,所以说中国高铁并不是造不出,根本原因是对市场环境有自己成熟的判断。做国际项目,尤其是基建类大项目,投资不小、周期很长,如果碰上商业环境不稳定的国家,麻烦事就特别多。印度本身行政效率有限,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政策还经常变,这对外来的企业来说都是潜在风险。在印度做高铁不光是修三通一平、铺轨道这么简单,土地征用、配套设施建设、政企协作,每个环节都能遇到预料之外的问题,出了问题解决起来很难,成本没法精确控制,收益也难以保证,一些企业就是在这些细节里吃了亏。印度在很多项目招标时规则变动频繁,合同的法律保障力度也有限,一旦遇到政府换届或者政策调整,项目推进节奏就会受影响,有时候甚至不得不重新修改合同。这样一来不仅工期被耽误,资金回收也随时可能受到影响,曾经有不少外企在印度参与基建,结果遇到工程拖延、结算变卦,甚至中途被迫停工,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前车之鉴。中国企业近几年走出去越来越注重风险评估,光凭合同金额大,谁现在也不会冲动决定,像高铁这种投资大又涉及长期运营的项目,更加不能只盯着账面数据。现在企业更关注后续能不能按合同结算、项目风险能不能受控,如果这些做不到,反而容易砸了自己的牌子,在印高铁这种规则模糊、维护权益难度大的项目上,持谨慎态度非常正常。有人说不接印度高铁是不是失去市场机会?其实现在的国际高铁市场早就不是拼低价抓规模那种粗放竞争了,现在讲求的是长期盈利、合规经营和品牌口碑。如果项目本身风险太大,还可能收不回本钱,技术再强大也无济于事。对中国高铁来说,能在东南亚、欧美一些规范市场实施重要项目,才是真正的含金量,印度市场目前的政策和环境,远没到适合外企长期投入的阶段。高铁行业属于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的复合型产业,一个大单不只是企业收入那么简单,更是对国家品牌、资源配置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全面考验。风险高的项目一旦做砸了,损失都不是账面金额能表述的,对中国企业来说,只有做好风控,把钱花在刀刃上,才能保证持续稳定发展。真正的高铁产业强国懂得权衡利弊,知道哪些机会值得去争,哪些坑队友的项目要留个心眼,在全球市场不是技术越强就要无条件承担所有风险,而是在合理规则下才能实现各方共赢。
恭喜法国,成为继中国、美国、印度之后第四个拥有六代机的国家。据报道,由法国、德

恭喜法国,成为继中国、美国、印度之后第四个拥有六代机的国家。据报道,由法国、德

恭喜法国,成为继中国、美国、印度之后第四个拥有六代机的国家。据报道,由法国、德国和西班牙联合研发的下一代空中作战系统——第六代战斗机(FCAS/SCAF)目前已由达索航空主导设计,其模型机近日在法国正式亮相。该机采用双发动机三角翼布局,整体外形与F-22颇为相似,预计将在2035至2040年之间正式服役。从研发进度来看,法国在全球六代机竞争中应排在美国和印度之前。毕竟法国已经展示出实体模型,而美印目前的六代机项目还停留在纸面阶段,仅有概念和展示图,并未拿出实物。在已公开的全球六代机开发信息中,中美仍是技术和进度方面的领跑者。美国F-47(NGAD)计划具备多项先进技术,包括变循环发动机(XA101推力达25吨)、激光武器系统、以及与无人机蜂群的协同作战能力,目标飞行速度可达4马赫,预计最迟于2035年进入量产阶段。中国方面,歼-XX系列发展迅速,预计成飞与沈飞将在2024年底分别完成原型机首飞。该系列采用三角翼无尾布局、菱形翼身融合、等离子隐身等多项前沿技术,或将配备射程达600公里的远程空对空导弹。处于第二梯队的则是俄罗斯与欧洲的联合项目。俄罗斯“X计划”基于苏-57平台延续发展,目标实现3马赫飞行速度和全向隐身能力,但由于乌克兰冲突,其项目进展显著放缓。欧洲方面,法国、德国和西班牙主导的FCAS,与英、日、意合作的GCAP,虽然采用多国协作的研发模式,FCAS突出“空战云”体系,而GCAP强调无人机协同,但两者都面临技术融合的挑战,预计原型机最早将在2029年之后亮相。第三梯队则包括其他正在追赶的国家。日本的F-X高度依赖英国提供的发动机技术,印度的AMCA仍未解决隐身涂层的关键难题。至于瑞典、韩国等国家,其六代机计划仍处于概念研究阶段,尚未实现实质性突破。
金砖国家峰会盛大登场,但是巴西这格局小了点。巴西摆出的欢迎路牌却没有按BRICS

金砖国家峰会盛大登场,但是巴西这格局小了点。巴西摆出的欢迎路牌却没有按BRICS

金砖国家峰会盛大登场,但是巴西这格局小了点。巴西摆出的欢迎路牌却没有按BRICS的顺序来,主办国巴西第一,第二是南非,第三是沙特,第四是印度,前排竟然没有创始国东大和俄罗斯,巴西格局未免也太小了吧?

印度不愧是最奇葩的国家,不担心令人窒息的热浪,却担忧中国在南亚制造“第二个以色列

近期,印度著名时事评论员阿拉瓦特在《欧亚时报》发文称:“北京正在南亚搞‘第二个美以模式’,试图把巴基斯坦打造成为中国的以色列,联手围堵新德里,要把印度变成第二个伊朗。三哥的“戏精”又上身了,真是让人笑不活了!...
龙国:要不要空调印度:不要龙国:真的不要?印度:不要,我们自己早龙国:好

龙国:要不要空调印度:不要龙国:真的不要?印度:不要,我们自己早龙国:好

龙国:要不要空调印度:不要龙国:真的不要?印度:不要,我们自己早龙国:好吧印度:卖不卖压缩机龙国:你不是不要嘛印度:整机不要,只要零部件龙国:你不是有个上千亿的高温补贴嘛印度:黄了,本来想骗补贴的龙国:这也能骗啊印度:你别管了,就说卖不卖吧龙国:只卖整机,零部件不单卖…印度:不吭声跟印度做生意,一定要头脑清醒,不能贪小便宜!
印度又抛出个“大项目”,1000亿人民币的高铁订单,邀请中国、日本、德国等国竞标

印度又抛出个“大项目”,1000亿人民币的高铁订单,邀请中国、日本、德国等国竞标

印度又抛出个“大项目”,1000亿人民币的高铁订单,邀请中国、日本、德国等国竞标,消息一出,网友直呼:“印度这是想学中国搞基建狂魔?但中国为啥不接?是我们造不出高铁吗?”答案很简单:这哪是“大项目”?分明是“大火坑”!印度这次计划修建的孟买到新德里高铁,全长1500公里,设计时速360公里,听起来确实很诱人,但再看看招标条件。印度要求中标方垫付80%的工程款,也就是800亿人民币,而且还要无偿转让核心技术,帮忙培训印度技术人才。合着印度是想空手套白狼,让别人出钱出力还得教他们技术,自己躺着赚钱?其实印度早就在国际上把名声搞臭了。2008年,中国上海电气和印度签了13亿美元的沙盛电厂项目,2015年就建成发电了,结果印度到2019年还拖着不给钱。上海电气无奈去国际仲裁,印度反而倒打一耙,要求赔偿21亿美元。最后还是中国政府出面交涉,才在2020年把钱要回来。这种事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日本当年为了和中国竞争,抢下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项目,主动提出垫付80%资金,年利率低到0.1%,结果呢?7年时间只征了三分之一的土地,项目从2017年开工到现在,总共才修了11公里,还多次延期,成本飙升。印度想要建高铁,可印度的土地存在着很大的归属问题。70%的土地归私人所有,土地被土豪劣绅和官僚集团垄断。政府要征地,这些人就提前低价从农民手里收地,再高价卖给政府。比如日本那个项目,征地过程政府根本搞不定。不仅如此,印度的官僚腐败严重,官员提前把征地消息透露给资本家,从中牟利。不仅是土地问题,印度还喜欢搞“追溯征税”,今天制定个新法律,就能翻旧账让企业补税。小米、OPPO、vivo等中国企业都栽过跟头,被印度以各种理由罚款、冻结资产。连沃尔玛、亚马逊这样的国际巨头都被坑的受不了,纷纷退出印度市场。世界银行都把印度列为“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这种营商环境,哪个企业敢轻易进去?有人可能会说,印度市场大啊,就算亏点钱,交个朋友以后说不定有好处。咱们就看看日本的例子,为了抢项目,日本几乎是倒贴钱给印度,结果呢?项目烂尾不说,还搭上了自己的声誉。反观中国,在印尼建的雅万高铁,5年就顺利通车,累计发送旅客579万人次,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培养了印尼的技术人才。这才是真正的合作共赢。中国不接印度的高铁项目,根本不是技术问题。中国高铁技术全球领先,从高寒高铁到高原高铁,从跨海大桥到海底隧道,什么样的难题没见过?但中国在选择海外项目时,更看重项目的可行性、风险控制和长期效益。印度的这个项目,风险高、回报慢、政策不稳定,还可能被印度坑得血本无归,傻子才会接!印度想靠高铁提升基建水平,出发点是好的,但不解决土地、资金、法律等根本问题,再好的项目也是白费。这次1000亿的高铁订单,与其说是个机会,不如说是个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