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袁世凯开始进食:12个鸡蛋,1碗鸡丝面,1盘包子。期间嚼鹿茸,喝参汤,正餐均是肉。结果,问题大了!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已经打开了国门,封建制度的基础被动摇,新的思想与制度纷纷涌入。
袁世凯最终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的野心不仅止步于此,1915年,他建立了短命的洪宪帝制,自封皇帝。最终在国内外的压力下取消帝制,仅仅做了83天的皇帝。
袁世凯的生活习惯也颇具传奇色彩,尤其是他的饮食习惯。
每日清晨七点,袁世凯便开始了他一天的进食。12个鸡蛋、一碗鸡丝面和一盘包子只是他的早餐,这样的量对于普通人来说已是惊人。
袁府任总管陶树德回忆:10时左右,袁世凯进鹿茸一盖碗。11时许,进人参一杯。中午12时午餐”,下午进食点心(西餐),然后服自制活络丹、海狗肾。晚7时晚餐。
这只是袁世凯丰富饮食的一部分。作为一个习惯性的大胃王,他不仅喜爱大量的蛋类食品,还对肉食有着极大的偏好。而且鹿茸、人参等养生食材已经成为了他的日常必备。这样的饮食习惯不仅反映了他对生活享受的追求,也暗示了他对自身健康的忽视。
袁世凯每天的饮食都是以大量的肉类和高蛋白食物为主,这在当时的医学常识中并非健康之道。事实上,他在这些饮食偏好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健康问题。
袁世凯身患尿毒症,这是一种肾功能衰竭晚期的综合症,病情的恶化与他无节制的饮食密不可分。尽管当时的医学已经有所发展,尤其是对于尿毒症的饮食控制有一定的认知,但袁世凯并未对此加以重视。他依然保持着高蛋白饮食,甚至在病情恶化时也未能及时调整。 到了1916年,袁世凯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袁世凯的病情让他的家人陷入深深的担忧和不安中。在这种危急时刻,医疗选择成为他们必须面对的难题。
袁世凯的家人分成了两派,一派坚持采用传统的中医治疗,认为中医药草可以调理身体,缓解病痛;另一派则倾向于接受西医的治疗,认为现代医学能够提供更科学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法。这种选择的分歧使得家庭内部争执不休,袁世凯自己也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一些老臣和亲信们坚信,中医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瑰宝,能够为他带来康复的希望。于是,他们请来了京城著名的中医师,为袁世凯开出了各种补益药方。人参、鹿茸、龟板等名贵药材不断被送到他的府邸,希望这些药物能起死回生。然而,中药的效果缓慢而有限,对于已经严重恶化的尿毒症,并未见显著的改善。 与此同时,袁世凯的几个儿子则更倾向于西医的治疗方法。他们邀请了在北京行医的外国医生前来会诊,希望通过现代医疗手段来延续父亲的生命。西医的诊断明确,治疗方案也颇为激进,包括透析等当时较为先进的治疗手段。
这些治疗手段需要袁世凯做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上的调整,对他这样一个习惯了传统生活方式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袁世凯的身体状况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病情日益加重。他的家人和幕僚们虽然竭尽全力,但因为无法在中西医之间做出果断的选择,导致了治疗的延误。原本就已经衰弱的身体,在这种反复的治疗尝试中,进一步恶化。 到1916年6月,袁世凯的病情已经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持续的高烧、无力和昏迷让他几乎无法下床,他那曾经矫健的身躯,现在只剩下了虚弱和病痛的折磨。6月6日,袁世凯最终不治身亡,享年57岁。
袁世凯的一生,充满了权力的追逐和斗争,而他的死亡,则为这一切画上了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