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美国海关拦下一40岁中国女人,强行打开行李,收走了包内6800美金后,扬长而去,女人弯腰拾起衣物,拍了拍灰,朝着离去的背影露出了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纽约港的寒风呼啸着掠过海关检查站,1957年的冬天格外刺骨,检查台前,一位身着深色呢子大衣的东方女子正静静注视着海关人员翻检她的行李箱,那些整齐叠放的衣物被粗暴地抖散在地,装有6800美元现金的信封很快被没收,林兰英不动声色地收拾着散落的衣物,指尖不经意间触碰到箱角两个普普通通的维生素药瓶,嘴角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微笑。 这个看似平常的场景背后,却暗藏着一个关乎中国半导体工业命运的转折点,那两个维生素药瓶里装着的并非普通保健品,而是价值20万美元的硅单晶和锗单晶粉末,这些珍贵的材料将为新中国的半导体研究开启一个崭新的篇章。 追溯林兰英的求学历程,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位天赋异禀的科研才女,出生于福建莆田的她,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数理天赋,在教会学校读书期间,她以全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连续三年获得学费减免,1936年,她成为福建协和大学物理系首位女毕业生,用实力证明了女性在科学领域的无限可能。 1948年,怀揣着对科学的热爱,林兰英远渡重洋赴美深造,在迪金森学院仅用一年时间就取得数学学士学位后,她继续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固体物理学,最终成为该校建校215年来首位中国籍女博士,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为她打开了美国顶尖科研机构的大门。 在索菲尼亚公司工作期间,林兰英主导研制的高纯度硅单晶材料震惊业界,这种纯度达到99.9999%的晶体,是制造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核心材料,当时全球仅有少数几家企业掌握其制备技术,公司为了留住这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开出了相当于普通美国工人二十年收入的年薪,还承诺为其家人提供优厚的生活待遇。 然而,1956年秋天,一封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信件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信中简短的文字"祖国需要半导体人才,月薪207元",虽然薪资还不及她在美国收入的百分之一,却让她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回国的决定。 为了将宝贵的半导体材料带回祖国,林兰英展现出科学家的缜密思维,她将实验室的硅单晶和锗单晶细心研磨成粉末,巧妙地分装在贴有"维生素C"和"胃蛋白酶"标签的药瓶中,她更以现金作为障眼法,成功转移了海关人员的注意力。 二十三天的归国航程,她始终将装有晶体材料的行李箱枕在头下,当轮船驶入黄浦江,晨雾中若隐若现的外滩建筑唤醒了她对祖国的思念,这一刻,她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回国后的林兰英立即投入到艰苦的科研工作中,在北京西郊简陋的实验室里,她带领团队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中反复调试单晶炉,1958年除夕夜,当第一根银灰色的硅单晶缓缓升起时,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硅单晶制备技术的国家。 随后的四十年间,林兰英率队创造了七项"中国第一":研制成功首台开门式硅单晶炉、拉制出无位错硅单晶、突破砷化镓晶体太空生长技术等,这些成果不仅应用于东方红卫星、歼-8战斗机等重大国防项目,更为中国半导体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春,已是耄耋之年的林兰英仍心系实验室的砷化镓项目,在她简朴的病房里,床头柜上放着最新一期的《半导体材料学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都没有停止对科学的追求,这位终身未婚的科学家,将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半导体事业,留下了20本实验笔记和378篇学术论文的宝贵财富。 信息来源:《林兰英:中国半导体材料科学的先驱》——中国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