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中美和谈存在可能性吗?先说答案,希望不大,主要是感觉东大不想谈了,想脱钩。至于为

中美和谈存在可能性吗?先说答案,希望不大,主要是感觉东大不想谈了,想脱钩。至于为什么,其实美国已经没钱了,政府囊中羞涩,大部分普通人也手头紧,有钱人只是极少数,而且这些人对东大的产品需求也不多。 五年前,中国曾试图用以退为进的策略缓和矛盾,2020年签署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中方承诺两年内额外购买2000亿美元美国农产品、能源和制成品。 但美方转头就把关税从10%加到25%,还在协议里埋了个霸王条款,中国买少了要罚款,买多了还要被指责倾销,这种既要当裁判又要当运动员的操作,让协议成了废纸一张。 而且,美国一边要求中国开放市场,一边自己却在玩双标,2024年,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平均关税仍高达19.3%,而同期对其他国家的关税只有3.1%,这种我吃肉你喝汤的逻辑,把谈判桌变成了薅羊毛的流水线。 面对美国的脱钩闹剧,中国选择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大基金三期砸下3440亿元支持半导体产业,中芯国际28纳米芯片良率超过95%,华为海思的5纳米设计能力让美国制裁成了笑话。 另一方面,中国加速布局双循,2024年半导体出口额突破万亿,中低端芯片自给率超过70%。这种你封锁你的,我发展我的策略,让美国的技术绞杀彻底失效。 更绝的是,中国还玩起了反向制裁,美国限制对华出口镓、锗等关键材料,中国反手就禁止这些材料对美出口,直接让美国半导体行业损失34亿美元,这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操作,让美国企业不得不求着政府缓和关系。 中美和谈的最大障碍,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美国的巨婴心态,既想享受中国市场的红利,又不愿承担大国责任;既想维持霸权地位,又拿不出像样的解决方案,这种既要又要的思维,注定了谈判只能是一场闹剧。 未来的中美关系,大概率会是竞合并存,在气候变化、核不扩散等领域偶尔合作,但在科技、贸易、地缘政治上持续博弈。 中国早已不是1999年被炸使馆时的中国,而美国也不再是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美国,当脱钩变成脱层皮,当制裁变成自残,或许美国政客们才会明白:真正的大国竞争,从来不是比谁嗓门大,而是比谁更能扛住阵痛,比谁更能在变局中找到新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