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层在瑞士谈完后,特朗普兴奋的“连连叫好”,但他有点高兴的太早了。 对于这次长达十个小时的会谈,特朗普的表现看似热情洋溢,甚至迫不及待地向外界透露会议“取得了巨大进展”。 他还表示,双方讨论了许多内容,并达成了共识,尤其是关于中国向美国企业开放市场的期望。 可实际上,这次会谈的实质性进展远未达到特朗普所宣扬的程度,背后的深层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首先,特朗普的一贯做法就是通过预期管理来操控舆论。 在贸易战背景下,特朗普非常清楚市场对中美关系的高度敏感,因此,他的一番“夸大其词”的表态,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战术。 通过高调宣扬成功的谈判进展,他不仅能稳定市场情绪,还能在国内制造一种“外交胜利”的假象,缓解民众和企业界的焦虑。 但细看这些声明,不难发现特朗普并没有透露任何具体的谈判细节,更没有说明达成了哪些具体的协议。 无论是对于中方市场的开放,还是其他经济合作细节,双方都未有实质性宣布。 从媒体报道来看,这次瑞士会谈本身并没有太多实质性内容。 会谈期间,双方代表团紧张而高强度的讨论,似乎仅仅是为了表明双方开始了对话,但更多的是为了摸清彼此的底线,而非通过几轮谈判就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的十小时对话,充其量只是一个开始,很多细节仍然处于保密状态,外界对会议成效的评估也并不乐观。 即便特朗普高调宣称会谈“顺利”,但无论是关于关税的最终削减,还是其它影响深远的议题,仍然没有实质进展。 更为关键的是,虽然双方的接触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缓和,但中美之间的深层竞争根本不会因此而改变。尤其在科技封锁、稀土资源争夺等领域,两国依然存在根本的对立。 对于特朗普而言,尽管他一再强调中美的“共同利益”,但美国的目标其实并非简单地与中国进行贸易对话,而是通过这些谈判进一步逼迫中国在某些领域作出让步,特别是在金融领域上。 正如特朗普所言,中国可以通过“开放市场”来帮助美国企业,但他显然忽视了一个事实:中美经济之间的不对等,早已超越了关税问题本身。 美国目前面临的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远比任何贸易协议都要严峻。数据显示,美国联邦政府在未来一年面临约9万亿美元的债务到期,且美债利息支出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占财政支出的25%。 特朗普显然希望通过中美之间的谈判,迫使中国增加对美债的购买,从而为美国的财政状况提供支持。 事实上,特朗普或许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单纯依靠“贸易战”这一工具来弥补财政赤字,不仅缺乏可持续性,而且极有可能激化双方的矛盾。 另一方面,中国的立场则十分清晰。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当然不愿意成为美国财政困境的救命稻草。 即便在贸易战中占据了某些主动,中国始终强调自己的核心利益,特别是在稀土资源、战略矿产等关键领域的控制力。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物资依赖,尤其是在军事和高科技领域,早已成为双方博弈的关键所在。 而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削减关税来换取中国对美国经济的更多支持,显然并不是一个合理的交易。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不可能放弃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而中国也不会在核心利益面前作出妥协。 虽然在某些领域,两国可能会有短期的缓和和妥协,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竞争的格局仍将持续,甚至可能在未来变得更加复杂。 现在球又回到了美国这边,若真想取得实质性进展,特朗普政府得先拿出诚意,比如取消部分不合理关税、停止对中国企业的无理打压。 但以当前美国政治极化的氛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别看现在特朗普笑得开心,等回头发现中国根本不接招时,恐怕又要上演“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剧情。 这场瑞士会谈的真正价值,或许只是让双方再次确认了一个残酷现实:中美关系的冬天还远未结束,大家各自备好棉袄才是正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