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2007年,四川一农民在河滩边,意外发现一块硕大的“铁疙瘩”,上面还刻着字,很快

2007年,四川一农民在河滩边,意外发现一块硕大的“铁疙瘩”,上面还刻着字,很快便惊动了文物保护部门...... 初春的四川广汉石亭江边,一位叫唐兴凤的村民像往常一样赶着牛群来到河滩放牧,这天晌午,他蹲在河滩上抽烟歇脚,忽然注意到乱石堆里有块黑乎乎的东西在太阳底下反光。 老唐拿树枝扒拉几下,发现这玩意儿表面裹着层砂石壳子,敲开之后里头露出铁锈色。 他心想这铁疙瘩少说也得有个几百斤,拉去废品站能换不少钱,赶忙回村喊来十多个亲戚帮忙。 十几个庄稼汉拿着铁锹撬棍忙活大半天,硬是把这铁家伙从河滩里刨了出来。 大伙儿用三轮车把东西运回老唐家院子,左邻右舍都跑来看稀奇。 有眼尖的发现铁柱上刻着些弯弯扭扭的字,虽然认不全,但能瞅见“广汉”“雒江”几个字。 村里教过书的王老师挤进人群,推着老花镜仔细辨认后说:“这怕是古代桥墩子,赶紧报告政府吧!” 消息传到镇上的派出所,副所长刘军带着文物局的人连夜赶来,专家们拿着小刷子清理掉铁柱表面的泥垢,在柱身上找到四行篆书铭文,写着“广汉郡雒江桥墩重卌五石 大始元年造”。 这“大始”正是汉武帝用过的年号,算起来距今两千多年了,在场的老专家激动得手直哆嗦,说这可是改写中国桥梁史的大发现。 这铁家伙高1米15,底部直径55厘米,顶上还有道半米深的凹槽,三星堆博物馆的检测报告显示,整个桥墩重1.38吨,用的灰口铁整体浇铸。 要说两千年前的工匠能造出这么大铁家伙,全靠当时朝廷在四川设了铁官,汉武帝那会儿搞盐铁专卖,地方上的铁匠铺都归官府管,这才有本事集中人力物力铸这种大家伙。 考古队在发现铁墩子的河滩上又挖出29块碎陶范,还有汉代的瓦片陶罐。 村里老人讲,早年间这河上确实有座老浮桥,五八年修铁路时把桥基石板都拆去垫路基了。 更玄乎的是,河对岸村民前些年还挖出过七只铁铸的小水牛,每只都有十来斤重,跟镇水镇桥的讲究对得上号。 要说这桥墩的用途,专家们争论了小半年,最后参照山西蒲津渡的唐代铁牛地锚才弄明白,原来这是固定浮桥缆绳用的铁桩子。 石亭江古时候叫雒江,水面比现在宽一倍,想在这急流上搭浮桥,两岸必须得用千斤重的铁墩子拴住缆绳。 按铁墩子上的纪年推算,应该是汉武帝开发西南那会儿修的“国道工程”。 可蹊跷的是,桥墩出土时还裹着铸造用的陶范,说明压根没派上用场。 考古所长刘章泽推测,当年要么突发洪水冲毁了工地,要么边疆战事吃紧工程下马,这铁墩子就永远埋在了河滩里。 要没老唐放牛时多瞅那一眼,这段历史怕是要永远石沉江底了。 这事惊动了北京来的大专家,李学勤教授翻遍史书,在《史记》《汉书》里找到汉武帝开发西南夷的记载。 当时朝廷在四川设了犍为郡,往南修了条五尺道直通云南,这铁墩子的出土,正好印证了史书上说的“通西南夷道,置郡县”的记载。 以前都说中国最早的铁桥墩在唐代,这下子直接把记录往前推了八百年。 如今这个铁家伙住进了三星堆博物馆的恒温恒湿展柜,成了镇馆之宝。 博物馆的讲解员总爱跟游客说,别小看这黑不溜秋的铁疙瘩,当年它可关系着国家统一大业。 汉武帝派大军平定西南,修桥铺路搞运输,这桥墩就是那段历史的铁证。 要是没有这些基础建设,南方的丝绸茶叶哪能顺着蜀身毒道卖到印度去? 说来也巧,就在铁墩子出土的同一年,国家启动了蜀道申遗工程。 四川省考古院院长高大伦说,这个发现给古蜀道申遗添了重磅砝码。 谁能想到,老唐捡个“废铁”竟捡出了国家级宝藏,把课本里干巴巴的“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变成了摸得着的实物。 这事过去小二十年了,石亭江边的村民们还在念叨,有文化干部来村里开讲座时说,咱们脚下这片土地藏着太多故事,保不齐哪天耕地翻土、建房挖基,又能刨出改写历史的宝贝。 这话说得在理,毕竟中华五千年文明,不就是靠这些偶然发现串起来的么? 信息来源: 三星堆博物馆文物档案、《史记·西南夷列传》及《中国桥梁技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