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位企业女职工,2025年3月退休,50岁,缴费31年8个月,个人账户9.52万元,全程指数0.5573,过渡性指数0.7914,基础养老金2166.14元,个人账户养老金488.24元,过渡性养老金167.03元,总计每月2821.5元。平均工龄单价89元/年,全程无断缴。93-95年的平均缴费指数0.7914,早期缴费稍高,后期逐渐下降,退休时指数定在0.5573。过渡性养老金目前按70%发放,2026年调整到100%后预计涨到202元。要想月入3000元,2026年怕是悬,估计得等到2027年普调后才行。 聊到养老金,我总想起我姑姑。她五十出头就退休了,每个月拿着不到三千的养老金,日子过得紧巴巴。每次家庭聚会,她总笑着说:这点钱,够买菜,房租得靠老本。听着有点心酸,但她从不抱怨,反而常念叨:早知道年轻时多攒点,选个高基数缴费,也不至于现在精打细算。这话让我开始琢磨,养老金这东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不像工资,干得多拿得多,也不像存款,想存多少存多少。它的算法复杂得像个迷宫,普通人想弄明白,得费点脑筋。 就拿这位江苏的姐姐来说,31年8个月的缴费,算得上老黄牛了,没断过缴,个人账户也有9.52万,可每月到手才2821.5元。这数字乍一看不低,但搁在大城市,房租、医药费、日常开销一扣,估计就得勒紧裤腰带了。基础养老金2166.14元,占了大头,个人账户养老金488.24元,过渡性养老金167.03元,乍看挺公平,可你细品,31年多的工龄,平均一年才换来89元的工龄单价。这算法,咋感觉像在跟时间讨价还价? 我有个朋友,学金融的,平时最爱给我科普。他跟我掰扯过,养老金这东西,表面看是多缴多得,但实际上跟缴费基数、缴费年限、当地平均工资挂钩。江苏这位姐姐的缴费指数0.5573,说明她后期的缴费基数偏低,可能工作换了几次,工资没跟上。早期93-95年,指数0.7914,说明那会儿她缴费还算体面,可惜好景不长。朋友说,养老金有点像种树,年轻时埋下的种子,退休时才能收果实。种子埋得浅,树长得就不高。 说到这,我又想起个事儿。我表哥,40岁不到,已经开始研究养老保险了。他跟我说,现在公司给交的社保基数低得可怜,他打算自己再补点商业保险,怕老了钱不够花。这让我有点意外,表哥平时大手大脚,买车买表眼都不眨,居然也开始操心养老了?他说:你看新闻,人口老龄化多严重,养老金池子以后未必够分。趁年轻多攒点,踏实。这话让我有点触动,感觉养老这事儿,不光是政府的算盘,也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其实,养老金的算法背后,还有点地域特色。江苏的工龄单价89元,听着不错,可跟北上广比,差距不小。朋友告诉我,上海的单价能到120多,广东也不差。这就有点像房价,同一个国家,差距咋就这么大?江苏这位姐姐如果在上海缴费,估计能多拿几百块。可惜,人生没那么多如果。她31年的坚守,换来的2821.5元,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但总觉得有点不甘心。 还有个有意思的点,过渡性养老金这东西,听着挺高大上,其实是给90年代早期参保的人一点补偿。因为那会儿养老保险刚起步,规则不完善,缴费基数普遍低。这位姐姐的过渡性养老金167.03元,2026年会涨到202元,算是个小安慰。可我算了算,就算涨了,离3000元还是差一截。2027年普调能到3000元?谁知道呢,政策这东西,变起来比天气还快。 聊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个段子。有个老爷子退休后,天天去公园遛鸟,别人问他:您这养老金够花不?他乐呵呵地说:够!早上豆浆油条,中午馒头咸菜,晚上看电视,哪用花钱?这话听着好笑,可细想有点扎心。养老金够不够花,不光看数字,还看你想过啥样的生活。有人觉得三千块能活得滋润,有人觉得五千块都不够。这位江苏姐姐,2821.5元,能让她过上啥样的退休生活? 写到这,我脑子里冒出个疑问。这养老金,到底是给我们兜底,还是在考验我们的生活智慧?如果是你,每个月2821.5元,你会怎么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