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31年,得知毛主席领导红军,鲁迅关切地询问:“他今年多大了?”[微风] 19

1931年,得知毛主席领导红军,鲁迅关切地询问:“他今年多大了?”[微风] 1933年春天,上海虹口区的一间小客厅里,茅盾正向鲁迅汇报左联的工作进展。 聊到苏区的情况时,鲁迅忽然问了个意外的问题,那个毛委员今年多大了? 茅盾回答说还不到四十岁,鲁迅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三十多岁就能统领一支军队,确实不简单。 那时的鲁迅虽然身在上海租界,但对远在江西山区的红军动向格外关注。 鲁迅获取苏区信息的渠道主要靠冯雪峰,这个浙江义乌的农家子弟,1928年就认识了鲁迅,很快成为他最信任的文学伙伴之一。 1931年冬天,冯雪峰带着几份从苏区传出的油印小报来到鲁迅家,这些粗糙的纸张上,刊登着红军的作战消息和根据地的建设情况。 鲁迅仔细阅读这些材料,还会询问冯雪峰一些细节,比如苏区的老百姓生活如何,红军的军纪怎么样,那个叫毛泽东的人平时都在忙什么。 1933年秋,冯雪峰接到组织安排,要去江西苏区工作,临走前,他向鲁迅告别,还开玩笑说要去见见传说中的毛委员。 在苏区的几个月里,冯雪峰有机会近距离观察毛泽东的工作状态,这个湖南人看起来并不魁梧,但说话时眼神锐利,思路清晰。 最让冯雪峰印象深刻的是毛泽东的记忆力,讨论军事部署时,他能准确说出每个县的地形特点和兵力分布,仿佛整个江西地图都装在脑子里。 1934年春,冯雪峰返回上海,给鲁迅带回了更多苏区见闻,他告诉鲁迅,毛泽东平时话不多,但一旦开口分析形势,在场的人都会认真听。 鲁迅听得很仔细,还问起毛泽东的文化水平,冯雪峰说,这个人读过不少书,古典诗词张口就来,写的文章也很有条理。 那段时间,鲁迅经常在日记里记录从冯雪峰那里听来的苏区消息,1934年4月的一篇日记中,他写道:“雪峰来谈苏区事,颇有趣。”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的消息传到上海,鲁迅通过左联的地下渠道了解到,这支队伍正在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转移。 冯雪峰再次前往苏区,这次他要和红军一起踏上长征路,临别时,他向鲁迅承诺,如果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向毛泽东转达这位文学巨匠的问候。 长征途中,冯雪峰确实找到机会和毛泽东谈起了鲁迅,毛泽东听后很感兴趣,说早就听说过这位文坛斗士,只是一直没机会见面。 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冯雪峰在延安给鲁迅写了一封长信,详细描述了长征的艰辛历程,以及毛泽东在途中展现出的惊人意志力。 可惜这封信鲁迅没能收到,1936年10月19日,这位56岁的文学巨匠在上海病逝,临终前还在关心着中国的前途命运。 毛泽东得知鲁迅去世的消息后,专门写了一篇悼文,他在文中称赞鲁迅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表达了对这位文化战士的深深敬意。 冯雪峰后来回忆说,如果鲁迅能多活几年,一定会和毛泽东成为知音,两个人都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肯定会有很多共同话题。 这段跨越时空的精神联系,展现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与革命者之间的微妙关系,虽然他们身处不同的战线,但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切是相通的。 鲁迅虽然没能亲眼见到新中国的诞生,但他的文字和思想,深深影响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一代革命者,这也许就是文化的力量,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