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饭票没了!”6月28日报道,陕西,一大妈上山砍柴时,竟发现两只“傻狍子”,大妈以为是山羊,就带回家饲养,没想到几年过去,2只狍子越养越多,且个个养的白白胖胖,直到民警介入,她才明白自己到底养了一群什么祖宗...... 据张大妈(化名)描述,一开始捡到那两只小动物的时候,她并不清楚那到底是什么,还以为是走失的山羊羔,毛茸茸的,圆溜溜的眼睛,耳朵尖上还带着点白毛,发现它们的时候,它们正蜷在落叶堆里发抖。 当时张大妈上山是为了砍柴,家里的备用柴火不多了,所以她就像往常一样背着竹篓就直接上了后山,要不是那几声微弱的叫声吸引了张大妈的注意,张大妈还真的发现不了那两小只。 发现后,张大妈也不敢贸然带回家,害怕小羊羔的真正主人找不到着急,但又确实担心,倘若她就这么离开,山里夜凉,小家伙怕是撑不过今晚,这样想着,便直接用外衣裹了它们带回家。 起初,张大妈用米汤和野菜喂这两只“小山羊”,见它们吃得欢实,又把晒干的红薯藤剁碎拌进去。日子久了,她发现这俩“羊”脾气温顺,见人就蹭腿,连家里的大黄狗都和它们处成了朋友。 第三年开春,张大妈照例给棚子添干草时,发现角落里多了团毛茸茸的小东西——竟是两只小狍子!她乐得合不拢嘴,像对待亲孙子似的,每天变着法儿给它们改善伙食。 在张大妈的悉心照料之下,四只狍子又变六只,时常在院子里跑跳,尾巴一翘一翘的,有时候还会把邻居家的小孩都吸引过来,扒着篱笆看“会动的毛球”。 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几年时间,直到今年夏天,派出所民警带着宣传册进村,在村口大槐树下给村民讲保护动物知识。张大妈凑过去看,宣传册上的“傻狍子”图片让她心头一紧——那标志性的白耳朵尖、圆溜溜的眼睛,不正是自己养了五年的“羊”吗?再听民警说这是国家级保护动物,私自饲养违法,她顿时慌了神,回家后坐立不安,最后咬咬牙拨通了报警电话。 民警赶到时,六只狍子正在院子里悠闲地啃青草,见有人来也不躲,反而凑过来嗅裤脚。专家检查后发现,这些狍子虽然长期被圈养,但肌肉力量、反应速度都正常,完全具备野外生存能力。 更让人意外的是,它们的体重比野生狍子还重些,毛发也更顺滑,显然是被照顾得极好。考虑到张大妈是出于善意救助,且未造成动物伤害,警方最终决定不予处罚,只是提醒她今后遇到类似情况要第一时间联系林业部门。 网友们得知后,评论区也热闹起来:有人建议“既然繁殖成功,不如让大妈当义务饲养员,政府给点补贴”;更多人则严肃提醒“保护动物不能靠个人,发现受伤的野生动物要立即报警,私自饲养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如今,成年狍子已被放归山林,幼年小狍子被送往野生动物救助站,即便张大妈再不舍,她也不能阻止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们回归它们原本的家,因为它们本就应该是自由的。 相关部门也借张大妈的这一经历,给所有的村民们上了堂生动的法律课,让更多人明白:善意需要边界,保护野生动物,有时候“不干预”才是最好的温柔。 对此,大家怎么看? (参考信源:经视直播)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