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第一天会谈结束,中美连谈5小时,特朗普承认:中国态度很强硬 “接近达成交易!”

第一天会谈结束,中美连谈5小时,特朗普承认:中国态度很强硬 “接近达成交易!” 7月27日,特朗普还在人工智能大会上对中美贸易谈判志得意满,甚至提前半场开香槟庆祝。 24小时后,特朗普变了,面对媒体追问,这位向来嘴硬的总统罕见松口:“中方态度……确实很强硬。” 特朗普的自信源于一个致命错觉。 特朗普原以为145%的关税足以让中国服软,却没算到中方反手打出两张王牌: 一张牌是稀土管制:全球83%的稀土供应链握在中国手中。4月出口禁令一出,美国F-35战机产线12周内濒临瘫痪 另一张牌则是贸易转移:中国对加拿大出口激增42%,这些商品最终经第三方流入美国——145%关税沦为纸上数字,买单的只有美国消费者。 更狠的是中方“以静制动”的战术。 当特朗普7月9日突然撕毁关税暂停协议时,商务部只回应12个字:“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这份冷静让白宫慌了手脚,恢复关税将引爆国内通胀,继续暂缓又等于认怂,特朗普没想到被自己编的困局逼到墙角。 事实上,中方强硬姿态的背后,是早已布好的全局活棋: 曾在伦敦会谈中,美方被迫接受稀土仅限民用,且须安装用途追踪芯片。 这意味着每克用于军工的稀土都将触发警报,中国用技术锁死了美国的咽喉。 当特朗普在推特咆哮时,中企正悄然重构全球网: 马来西亚的稀土精炼厂投产;阿根廷大豆直航上海港;俄罗斯原油人民币结算超70%。 那么,会谈后局面如何?后续两天能否突破? 从现实看,中方虽姿态强硬,却也释放善意 就在会谈前72小时,中方突然抛出一个精妙信号:暂停对美国化工巨头杜邦的反垄断调查。 这个时间点的选择充满深意,四个月前美国宣布对华加征34%关税仅两天后,中国就对这家化工巨头启动调查。 而杜邦绝非普通企业。 其芳纶产品是F-35战机装甲材料,光刻胶技术更扼住半导体产业链的咽喉。 中方选择“暂停”而非“终止”调查,既为国内产业争取缓冲期,又保留随时重启的主动权。 中国姿态强硬,是实力崛起的自然表现;美国面临的,则是在谈判桌上找回平衡的艺术。 如果你问“强硬对中国是好事吗?”,答案并非“赢或输”,而是在摩擦中寻求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