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曝光164%订单60%!美团浣熊食堂火了!12家品牌抢着分享经验?

这年头,互联网大厂搞新业务,能不被商家追着骂“吸血鬼”,就算超额完成KPI了。美团最近整了个“浣熊食堂”,倒好,商家们不仅没骂,反而在朋友圈晒截图:“曝光量涨164%,订单量提60%,感谢美团爸爸!”

你没看错,是“爸爸”。要知道,过去三年,商家提起美团,嘴里的词儿大多是“佣金高”“流量贵”“自营抢生意”。去年某连锁餐饮老板还在采访里吐槽:“美团自己开奶茶店,我们这些小品牌还怎么活?”结果现在,风向180度大转弯——这“浣熊食堂”到底是个什么神仙业务,能让商家从“骂骂咧咧”变成“感恩戴德”?

更有意思的是,美团在发布会上反复强调:“浣熊食堂绝不自营,我们只做商家的‘服务员’。”这话要是搁三年前说,商家得回一句“呸,骗子”;现在说出来,台下12家品牌代表带头鼓掌。这反差背后,藏着互联网平台和商家关系的一场“史诗级和解”,也藏着美团自己的“求生欲”——毕竟,再不想明白“平台该干啥”,早晚得被商家联手“掀桌子”。

一、从“抢生意”到“帮赚钱”:美团和商家的“十年恩怨”该翻篇了

要聊“浣熊食堂”为啥能成,得先说说美团和商家的“爱恨情仇”。

十年前美团刚做外卖,商家把它当“救命稻草”。那时候线下餐饮受限于门店面积,一天顶多接200单,上了美团,订单量直接翻倍,虽然要交15%左右的佣金,但“多赚的钱比佣金多”,商家乐呵呵。

转折点在2018年前后。美团体量越来越大,开始搞“生态扩张”:自己开买菜业务,自己做供应链,甚至偷偷摸摸搞“自营餐厅”。最典型的是2021年,有媒体曝光美团在上海试运营“美团买菜自营餐食”,直接卖预制菜和热食,价格比周边餐馆低30%。

这下商家炸了锅。“你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我们还怎么玩?”某麻辣烫品牌老板当时在行业群里骂:“美团掌握着我们的订单数据、用户画像,现在用这些数据开自营店跟我们打价格战,这不就是‘监守自盗’?”

那两年,商家对美团的信任度跌到谷底。有老板宁可少接订单,也要在小票上印“建议顾客微信下单,免平台佣金”;还有连锁品牌偷偷联合起来,要求美团降低佣金,否则集体下架。美团夹在中间也难受:一边被商家骂“吸血”,一边被用户嫌“外卖贵”,股价跟着跌了40%。

说白了,问题就出在“平台定位”上。互联网平台的本能是“做大盘子”,但做着做着就容易忍不住“自己下场分蛋糕”。可商家要的不是“平台自己赚大钱”,而是“跟着平台一起赚钱”。你要是总惦记着把商家的饭碗抢过来,人家凭啥跟你玩?

现在“浣熊食堂”火了,本质上是美团终于想明白了:与其自己下场开店,不如把平台的流量、技术、运营能力变成“工具箱”,帮商家把蛋糕做大——商家多赚的钱里,分点佣金给平台,这不比自己开店担风险、挨骂强?

二、曝光164%、订单60%:“浣熊食堂”到底给商家灌了什么“猛药”?

光说“不抢生意”没用,商家只认结果:钱有没有多赚?订单有没有变多?

“浣熊食堂”给出的成绩单很亮眼:商家曝光量增长164%,订单量提升60%。别觉得这数据是“注水”,我问了个参与试点的麻辣烫老板老王,他给我看后台截图:“以前我家店在美团首页一天顶多露脸50次,进了浣熊食堂,现在一天能露200多次,还都是晚上6-9点的饭点高峰。”

这164%的曝光量,可不是随便给的。美团内部人士透露,“浣熊食堂”的流量分配逻辑很鸡贼:它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商家的“经营能力”动态调整。

比如,平台会先给商家做个“体检”:你的菜单有没有差评菜?出餐速度快不快?用户复购率高不高?如果这些指标过关,就给你开“流量绿灯”——在首页“猜你喜欢”“附近美食”里多露脸;如果指标不行,就先让你参加“运营培训”,跟着那12家品牌学怎么优化菜单、怎么搞“满减活动”、怎么用“美团会员红包”。

老王就参加过培训,讲师是某连锁炸鸡品牌的运营总监:“人家教我们,别搞‘满20减10’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活动,改成‘满30减8+送小可乐’,客单价能从25提到32,利润率反而高了。”学完不到两周,老王的订单量就涨了40%,现在稳定在60%。

除了“流量倾斜”和“运营培训”,“浣熊食堂”最狠的一招是“数据共享”。以前商家只能看到自己的订单数据,现在美团会开放“区域消费趋势”:比如你在朝阳区开店,平台会告诉你“周边3公里最近流行‘轻食沙拉’,25-35元价位最受欢迎”。

有个做轻食的老板就靠这招翻身:“以前我瞎做,鸡胸肉沙拉卖45元,半个月卖不出10份。看了美团的数据,改成‘29元羽衣甘蓝虾仁沙拉’,加了个‘减5元’的会员券,现在一天能卖120份。”

说白了,“浣熊食堂”不是给商家“输血”,而是教商家“造血”。它给的不是现成的订单,而是“怎么拿到更多订单”的方法论。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比单纯砸钱补贴可持续多了——毕竟补贴一停,订单就掉,商家还是会骂你;但教会商家运营,人家能自己赚钱,才会真心跟着你干。

三、“绝不自营”四个字,藏着美团的“求生欲”和“野心”

这次“浣熊食堂”发布会,美团高管说了不下5次“绝不自营”。这话听着像表忠心,其实是美团的“自我救赎”——它在向商家传递一个信号:“我再也不抢你们的生意了,咱们是队友,不是对手。”

但“绝不自营”的背后,藏着更大的野心。

你想啊,美团要是自己开1万家自营店,顶多赚点餐食的差价;但如果它帮100万家商家提升60%的订单量,光是佣金就能多赚60%。哪个盘子更大?

更重要的是,“绝不自营”能帮美团巩固“生态壁垒”。现在外卖市场竞争也激烈,抖音、快手都在抢商家,凭啥商家非要选美团?就凭你流量多?抖音的流量也不少。

商家选平台,看的是“安全感”。如果平台总想着自营,商家就会留一手:“万一哪天你又来抢我生意,我得提前找好下家。”但如果平台明确说“绝不自营”,还帮商家赚钱,商家就会把“身家性命”都押在你身上——菜单优化找你,活动策划找你,甚至连供应链都愿意用你推荐的(美团有“美团供应链”业务,但也是第三方,不自营)。

这种“深度绑定”,比单纯的流量合作牢不可破。就像老王说的:“现在我80%的订单都来自美团,平台还教我怎么赚钱,我为啥要去抖音开店?那边流量是多,但没人教我运营,瞎折腾半年,订单还没美团多。”

所以“绝不自营”不是美团“良心发现”,而是它算明白了一笔账:与其自己下场当“商家”,不如当好“商家的服务商”。后者不仅赚钱更多,还能把商家牢牢绑在自己的生态里,让竞争对手抢都抢不走。

四、从“零和博弈”到“正和游戏”:互联网平台终于活明白了?

其实不止美团,这两年互联网大厂都在悄悄转变。

以前大家总觉得“平台越大,商家越惨”——平台掌握流量和数据,想怎么拿捏商家就怎么拿捏。但现在发现,商家要是活不下去,平台就是“无源之水”。

你看淘宝,以前被骂“假货多”“压榨中小商家”,现在搞“淘宝特价版”帮小商家清库存,搞“淘宝直播”帮商家带货;拼多多,以前被骂“低价倾销”,现在搞“农地云拼”帮农民卖水果,商家反而觉得“虽然利润薄,但走量快”。

这些转变的本质,都是从“零和博弈”到“正和游戏”。以前平台和商家是“你多赚我就少赚”,现在是“一起把蛋糕做大,你多分点,我也多赚点”。

“浣熊食堂”的成功,给所有互联网平台提了个醒:平台的终极价值不是“垄断”,而是“赋能”。你手里的流量、技术、数据,不该用来“欺负”商家,而该用来“帮助”商家。商家活得越好,平台的根基就越稳。

就像老王现在逢人就夸美团:“以前我觉得美团是‘吸血鬼’,现在觉得它是‘提款机’——当然,是帮我提款的那种。”这话虽然夸张,但说出了商家的心声:我们不怕平台赚钱,怕的是平台赚了钱,却让我们没饭吃。

最后说句实在的,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早就过了“跑马圈地”的时代。谁能想明白“平台和生态伙伴是利益共同体”,谁就能活得更久;谁要是还惦记着“自己吃独食”,早晚得被生态伙伴联手“请出局”。

美团“浣熊食堂”的164%曝光量和60%订单量,与其说是业务成功,不如说是“平台思维”的胜利——毕竟,带着兄弟一起富,自己才能富得更稳、更久。下次要是再有人说“互联网平台没一个好东西”,你就把“浣熊食堂”甩给他:看看,这才叫搞钱的正确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