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特朗普新关税冲击 东南亚订单重回中国 通过在东南亚设厂,绕过美国惩罚性关税是自特朗普第一次对华贸易战以来中国企业常见的做法。而在上周美国公布新对等关税并出台对“转运”新规的背景下,中国与转口国间的关税差距缩小,中国厂家正重新评估其产能部署,这也使东南亚供应链面临全面重构。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作为"China plus one"(中国产能加一)战略的一部分,中国制造商近年来已向东南亚地区投入数十亿美元,以降低特朗普首次对华贸易战后生产单纯依赖中国工厂所面临的美方关税风险。 目前中美贸易谈判正在进行中,美国已将对中国商品的额外关税削减至30%,同时对东南亚国家实施了 10% 至 40% 不等的关税。尽其平均关税总体仍低于中国,但特朗普新一轮关税的打击正在重塑该地区的商业格局,减少中国厂家的利润,并削弱了他们搬迁市场的动力。上周四美国宣布队“经由第三国转运”的商品统一征收40%关税,新规的目的是切断转口贸易,分析认为,这将进一步削弱中国的海外建厂投资。 《金融时报》援引牛津经济研究院亚洲经济学家 Louise Lo o表示,"[中国产能加一]战略将面临巨大压力"。"一些公司可能会向更远的国家寻找生产基地,但由于进军新市场的前期成本极其高昂,也有很多公司将重回到中国"。 据报道,在特朗普最初对中国商品威胁征收 145% 关税时,许多中国企业曾加大了海外投资,但休战以及对东南亚国家关税上调而措手不及。一位福建民远制鞋企业林思洁表示,"国内关税政策存在不确定性,我们的大多数美国客户曾强烈要求我们将订单转移至东南亚"。该公司今年在柬埔寨新开设了一家更大的工厂。"但由于这一最新关税的影响,尚未下订单的客户现在不愿意在柬埔寨下单了"。 这种担忧也蔓延到了买家端。比利时一家采购公司龙源公司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劳布表示,最初一周美国客户为寻找东南亚供应商的"恐慌期"已经消退,很多客户选择继续从中国采购,"直到局势明朗"。他说。客户现在正密切关注美中之间及与其他贸易伙伴的谈判将如何影响中国与替代国家之间的关税差异。他说,"如果最终是中国关税 30%,墨西哥 20%,那他们就不会变动采购地"。特朗普上周四宣布将对墨西哥的 25%"临时对等关税"再延长 90 天。而美中上周在瑞典两天的贸易谈判之后,双方均称"具有建设性"。 美国队东南亚各国实施了不同的"对等"关税:新加坡为 10%,缅甸和老挝高达 40%。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的关税为 19%,而作为"中国加一"投资最大受益国之一的越南则为 20%。 纽约时报报道说,美国打击转口贸易新规将冲击东南亚,其经济受中国投资带动,并严重依赖中国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各国官员和企业高管们正在紧急评估新关税的后果。 来自泉州的维信礼品公司的销售专员 Vera Li 表示,尽管 19% 的关税使柬埔寨工厂"还有一点优势",但也使其与越南制造商的竞争更为激烈。另一家总部位于香港的玩具及电子产品制造商 Wynnewood Corp 总裁 Bryant Chan 则表示,今年已开始与合作方讨论将部分订单从中国南方的东莞工厂转移至印尼,以"降低风险"。但他说,这样做的好处正在消失。 不过,在高端面料和纺织品等行业,由于技术优势明显,其他国家难以替代,中国的主导地位基本不受关税影响。东部浙江省一家采购公司的负责人Naveen Jha说:"没有对手。没有人能做出和中国一样的东西"。 一些在特朗普首次贸易战中选择"按兵不动"的中国制造商如今感到庆幸。一位在东莞有四家玩具工厂的企业主说,她的很多同行都曾在越南设厂,但如今"他们都后悔了"。不断上涨的房地产成本、低效的劳动力以及不断上涨的关税增加了许多企业的成本。她表示,对低成本中国商品征收关税的额外负担很小,并没有削弱美国买家的需求。她说"对我们的产品来说,其实几乎等于没加税"。她说,"美国对中国好像还挺友好的"。 美国家居用品制造商 Lay N’ Go 的运营总监法扎克利表示,他今年已将订单转至柬埔寨,但因此牺牲了灵活性、效率和物流便利性。他表示,下一批订单将取决于关税差异:"如果数值接近,我们就会在中国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