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确认,因中俄存在石油贸易,将对华征收额外关税。 俄媒:当地时间8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确认,鉴于中国与俄罗斯有贸易往来,美国将对华征收额外进口关税。 这是对印度加征关税之后,特朗普以对俄贸易为由,关税大棒抡向中国。 前几天,特朗普刚刚签署行政令,对来自印度的商品征收25%的额外关税,以回应印度继续“直接或间接进口俄罗斯石油”。 特朗普政府以中俄石油贸易为由对中国加征关税,是近期美国对俄制裁外溢效应的升级。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博弈和战略意图。 事件核心脉络 1. 制裁逻辑链条 - 对俄制裁延伸:俄乌冲突后,美国试图切断俄罗斯能源收入,此前已施压多国停止进口俄油。 - "次级制裁"工具化:将"与俄贸易"作为理由,先对印度(俄油第二大买家)加征25%关税,再剑指中国(俄油最大进口国)。 - 法律依据:援引《贸易扩展法》第232条(国家安全)或《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赋予总统单边关税权力。 2. 中国角色关键性 - 2023年中国进口俄原油超1亿吨,占俄出口总量1/3,人民币结算比例达90%以上,成为俄经济命脉支撑。 - 美方此举旨在切断中俄能源纽带,同时打击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战略意图解析 1. 一石三鸟目标 - 挤压俄罗斯:阻断战争资金链,削弱俄长期作战能力。 - 遏制中国:借机升级对华贸易战(2023年中美贸易额6644亿美元,关税武器始终未弃用)。 - 选举政治:特朗普在关键摇摆州(如宾州、俄亥俄)拉拢蓝领选民,炒作"保护美国能源业"叙事。 2. 重塑全球能源秩序 - 强迫盟友减少对中俄供应链依赖,推动"友岸外包"(如美印油气合作)。 - 为美国LNG出口抢占市场(2023年美国对欧LNG出口量占欧洲总进口量45%)。 潜在影响与反制 1. 中方反制工具箱 - WTO诉讼:可起诉美国滥用"国家安全例外"条款(参考DS543案胜诉先例)。 - 精准打击:对美国农产品(大豆、玉米)、汽车、波音飞机等加征对等关税。 - 能源合作深化:加速中俄伊能源结算本币化,推进跨境管道建设(如"西伯利亚力量2号")。 2. 全球供应链风险 - 国际油价可能短期飙升(布伦特原油或突破90美元/桶)。 - 新兴市场面临选边压力:印度、土耳其、印尼等同时与美俄贸易的国家将被迫调整策略。 未来推演 1. 短期(3-6个月) - 中方可能联合印度、巴西等国在G20框架内协调立场,反对单边制裁。 - 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但央行有充足工具维稳(外汇储备3.2万亿美元)。 2. 长期(1-3年) - 能源格局重组:中俄伊形成"资源-制造-货币"三角联盟,削弱石油美元体系。 - 技术脱钩加速:美方可能将关税与芯片管制联动(如限制含美技术产品经中国转口)。 特朗普此次关税行动已超越传统贸易战逻辑,实为地缘经济战的新形态。中国需以"体系对抗"思维应对: - 多边破局:强化金砖机制、上合组织经济功能,构建平行支付体系。 - 产业反制:在稀土加工(占全球90%)、新能源设备(光伏组件占80%)等关键领域掌握议价权。 - 分化美同盟:扩大对欧绿色技术出口,利用美欧在《通胀削减法》补贴问题上的矛盾。 历史证明,单边关税从未赢家,但在地缘政治高热期,经济理性往往让位于战略焦虑。中国工具箱的深度,将决定这场博弈的成本与结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