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早期曾多次击败袁绍,占据优势。但战局逆转后,他退守蓟县。在幽州,他与名义上的上司、幽州牧刘虞矛盾激化,双方摩擦不断。 刘虞实力与声望不符,最终不敌公孙瓒,兵败被俘。董卓死后,汉献帝向幽州派出使者段训。段训携带着对刘虞和公孙瓒的升迁指令:刘虞被委以总督六州之职,公孙瓒则晋升为前将军,受封易侯。 然而,公孙瓒诬陷刘虞有称帝企图,胁迫段训处决了刘虞,从而完全控制了幽州。 公孙瓒以武力见长,但缺乏深远的战略和灵活的战术,行事作风偏向简单粗暴。 袁绍在与其多年的拉锯战中未能讨得便宜,一度提出和解。公孙瓒拒绝,转而采取守势,在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大规模修筑防御工事。 他营建了以高大碉楼(易京楼)为核心的坚固堡垒,深挖多重壕沟,囤积了巨额军粮(三百万斛),自信防御坚不可摧。此时的公孙瓒已陷入孤立,对部下猜忌深重。 建安四年春,袁绍军围困易京期间,公孙瓒派出公孙续,试图争取黑山军的支援。然而,公孙瓒曾经相识的刘备,此时受命在许都管理屯田事宜,职责在身,故未能施以援手。 面对部将关靖反对突围的建议,公孙瓒选择死守。他秘密联络公孙续,约定以火为号,内外夹击袁军。不幸此信被袁军截获。 袁绍实施了反制策略:在约定的准确时间点燃信号火。公孙瓒方面将这一火光解读为援军发来的接应信号,因此打开城门挥军出战。这支出击部队旋即遭到袁绍预设部队的强力截击,在遭受严重伤亡后,残余力量退回了核心堡垒易京楼。 袁绍命令工兵自地下突进,精确挖掘至建筑正下方。用圆木密集支撑地基后纵火,木质支架焚毁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上层建筑失去支撑而崩解。公孙瓒自知败局已定,先令其姐妹、妻室子女殒命,随后引火殒命。 但其未能如愿,被攻入的袁军所杀。其重要部将田楷、关靖及公孙续也相继阵亡。原刘虞部将鲜于辅则率众投奔了曹操。至此,袁绍扫除了幽州劲敌,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势力。 从建安三年末到四年中,吕布、公孙瓒、袁术这三位曾显赫一时的地方豪强,因其自身的局限和失策,接连败亡。 他们的结局,也解释了为何曹操不视其为真正的英雄。曹操在此期间成功消灭吕布、袁术,吸纳了部分公孙瓒旧部,并暂时稳住了刘备和孙策,得以集中力量准备与袁绍的决战。
1955年,毛主席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之后周总理的
【2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