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反复无常!特朗普宣布,可能在8月12日恢复对中国的24%高关税。 7 月 28

反复无常!特朗普宣布,可能在8月12日恢复对中国的24%高关税。

7 月 28 日至 29 日,中美双方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三轮经贸会谈。这是继 5 月日内瓦会谈和 6 月伦敦会谈后的又一次重要磋商。当时,双方围绕关税、市场准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外界普遍期待能达成进一步的共识,甚至延长关税暂缓期。毕竟,前两轮谈判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暂停 24% 关税的暂缓期,让中美经贸关系暂时缓和了一些。

然而,谁也没想到,谈判刚结束,白宫就突然变卦。发言人的一番话,犹如一颗炸弹,在国际经贸舞台上掀起了波澜。这让不少人感到困惑:既然谈得好好的,为啥突然就翻脸了呢?

特朗普这么做,说白了就是为了政治筹码。中期选举临近,他大概率想通过对华强硬姿态拉拢保守派选民。毕竟,打“中国牌”一直是他的惯用套路,既能转移国内经济矛盾,又能塑造“保护美国利益”的人设。更何况,他第二任期推行的“对等关税”政策虽然引发全球反弹,但确实让部分美国产业尝到了甜头,如今再次祭出高关税大棒,不过是旧戏重演。

但这一招,中国早就见怪不怪了。2025年 4 月,特朗普刚宣布对华加征 104% 关税时,咱们就果断反制,对美商品加税至 84%。双方你来我往,关税战一度升级到 145% 对 125% 的地步。直到 5 月日内瓦会谈后,双方才达成协议,关税降至 30% 和 10%。可这才消停几个月,特朗普又坐不住了,再次拿关税当武器,这种反复无常的操作,连英国《金融时报》都忍不住吐槽“混乱、史无前例”。

对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记重拳。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对美出口占比已从 2020 年的 17.4% 降至 14.7%,可即便如此,仍有约 30% 的出口商品受美国关税影响。一旦 24% 高关税恢复,电子、机械、纺织等行业的企业将首当其冲。更麻烦的是,供应链可能被迫转移,部分企业为规避关税不得不考虑海外设厂,这对中国制造业的长期布局可不是什么好事。

美国老百姓也讨不到便宜,美国商会的报告早就指出,关税本质上是美国消费者买单的 “隐形税”。24% 的高关税意味着中国商品价格飙升,从手机、电脑到日常用品,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将直线上升。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本就受通胀困扰,这下日子更不好过了。耶鲁预算实验室测算,2025 年美国家庭人均年支出将增加 2100 至 3800 美元,这还不包括供应链震荡带来的连锁反应。

中国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商务部已经表态,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自身利益。可能的反制手段包括对美国农产品、能源产品加征关税,扩大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比如深化与东盟的 RCEP 协议,2024 年我国对东盟出口增长 12%,RCEP 成员国间 90% 的货物贸易已实现零关税,这无疑为中国商品提供了新的出口通道。此外,中国还可以通过 WTO 提起诉讼,借助多边机制施压美国。

更关键的是,中国经济早已不是 2018 年贸易战时期的模样。这些年咱们大力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对美依赖度持续下降。2024 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增长 10.5%,企业出海步伐明显加快。就算美国关税再高,也挡不住中国商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特朗普的这一决定,再次暴露了他政策的反复无常。贸易战没有赢家,之前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双方都付出了巨大代价。如今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任何贸易保护主义举措都无异于火上浇油。市场普遍认为,特朗普的威胁更多是政治姿态,实际落地的可能性存疑。毕竟,美国联邦法院此前已经裁定他的关税政策越权,若再次强行加税,很可能引发新一轮法律挑战。

未来几天,全球都在紧盯 8 月 12 日这个时间点,看特朗普是真的 “硬刚”,还是又一次 “狼来了” 的游戏。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试图用关税筑起高墙的做法,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所说,关税武器化不仅破坏全球贸易规则,更会让美国失去制度信任。这场风波,或许只是中美博弈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它提醒我们,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