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大地主宗子敬将多名八路军接到家中休养,谁料八路军还没待一会,日军就围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8-12 09:15:18

1939年,大地主宗子敬将多名八路军接到家中休养,谁料八路军还没待一会,日军就围了过来,八路军同日军反复冲杀30多次后,子弹几乎都打光了,就在危急时刻,这个地主又跑了过来…… 宗子敬是山东省陵县大宗家村的地主,家里有千亩良田,祖上几代人种地攒下了不少家底。他那座叫“保险院”的府邸,墙高院深,建得跟个小堡垒似的,战乱年头成了不少人的避风港。1939年2月,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的两千多战士打了好几仗,累得跟啥似的,路过大宗家村。宗子敬二话不说,把大门一开,让这些战士进来歇脚,还拿出粮食给大家填肚子。 这可不是啥冲动决定。宗子敬从小念过书,明白“国破家亡”不是空话。日军在山东烧杀抢掠,他看在眼里,气在心里,早就想着为抗战出点力。把八路军接进家,不光是给点吃的住的,更是表明了他站在民族大义这边的心态。他的“保险院”从那天起,就不只是个地主宅子,更是抗战的一个小据点。 可这好心没得好报。日军的情报网忒厉害,八路军刚进村没多久,他们就得了信儿,立马调了两千多人过来,还带着迫击炮和重机枪,悄摸摸地把村子围了。第二天天刚亮,枪炮声就炸开了,村里瞬间乱成一锅粥。八路军没含糊,靠着宗府的高墙组织防御,跟日军硬碰硬干上了。 指挥官龙书金带着战士们在巷子里跟日军反复冲杀,打了三十多回合。那场面别提多激烈,可子弹不是无穷的,打着打着就快没了。眼看日军越逼越近,战士们都准备好拼到最后一人了。这时候,宗子敬的举动成了扭转局面的关键。 就在这节骨眼儿上,宗子敬从后院跑了出来。他啥也没说,直接掀开一块隐秘地窖的石板,从里头搬出了几箱崭新的步枪和子弹。这家伙可不是临时起意攒的玩意儿,而是他这些年偷偷藏起来的,就等着抗战要紧时候拿出来用。 战士们一看这架势,眼睛都亮了,赶紧分发武器,填上子弹,士气一下子就起来了。有了这批弹药,八路军发起反攻,把日军打得节节后退,最后愣是保住了村子。这事儿听起来有点玄乎,可想想宗子敬早有的打算,也就不奇怪了。他不是啥大英雄,但这份心思和胆量,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仗打完,宗子敬没歇着。他把“保险院”彻底变成了抗战据点,过路的八路军部队都能来这儿补给、休整。他家那千亩良田产的粮食,也大多拿出来支援抗战了。这老汉自己日子过得紧巴巴,可从没抱怨过一句。 到了1942年,日军搞了个大扫荡,宗子敬又站出来组织防御。这回他没躲过,七十多岁的老头子死在了战场上。他走了,可他家人没退,继续撑着抗战,一直干到1945年胜利那天。宗子敬这一家子,真把“家国一体”四个字干得实实在在。 宗子敬的事儿,在鲁北传成了传奇。他不是啥高官,也不是啥将军,就是个有地有房的普通地主。可国难当头,他没光顾着自个儿那点家业,而是豁出去支持抗战。这份担当,比啥豪言壮语都接地气。他那隐秘地窖的子弹,不光救了村子,也让后人看明白了一个道理:抗战不是一个人的事儿,是每个老百姓都能掺和的事儿。 再说,他也不是啥完美人物。地主嘛,搁平时没少收租子,可到了民族存亡的时候,他能放下小账本,算大账,这就够让人佩服了。他的故事,既不玄乎也不高调,就是实打实的血性跟智慧。 回头看1939年那场仗,宗子敬干的事儿挺让人感慨。那年头,日本人横行霸道,多少人吓得不敢吭声,可他愣是站了出来。搁现在,咱们日子好过了,可要是国家真有啥难处,咱能不能也像他似的,拿出点真东西来?这不是啥虚头巴脑的问题,是实打实值得琢磨的。 再说,他那“保险院”听着挺牛,可也就是个土院子,关键是里头装着个有血性的人。咱现在有啥“保险院”?是房子车子,还是别的啥?关键时候,能不能也像他那样派上用场?

0 阅读:350

评论列表

出淤泥而不染

出淤泥而不染

4
2025-08-12 19:07

"七十多岁的老头子死在了战场上"这句话不感到突兀和奇怪吗?那么爱国的人,说成老头子,至少也应说成老人或老先生,实在不懂小编在表达什么?!

用户24xxx06

用户24xxx06

2
2025-08-12 22:05

我想知道他后人如何了

天黑请闭眼

天黑请闭眼

2
2025-08-12 11:32

真正的中国人!

猜你喜欢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