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郑洞国的前妻想复婚,郑洞国的子孙都同意,但郑洞国却摇头拒绝:“她来了

近史风云录本人 2025-08-13 11:29:06

1983年,郑洞国的前妻想复婚,郑洞国的子孙都同意,但郑洞国却摇头拒绝:“她来了,我一个月的工资,十天就被她花掉,不复婚!”     1933年,彼时的郑洞国已是国民革命军第17军2师4旅旅长,在长城抗战中浴血奋战。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医院探望受伤的战友时,结识了年轻貌美的上海名媛陈碧莲。     陈碧莲出身显赫,父亲是知名法律学者,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的她精通英日双语,擅长琴棋书画。     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在亲友的祝福中结为连理。     然而在上海接收日伪资产期间,郑洞国拒效“五子登科”的腐败风气,只带回一套《四部备要》赠予家乡学子。     陈碧莲却是沉浸在官太太的浮华圈,日日夜夜或是打麻将,或是添附华贵无用的新饰。     当丈夫奉命再赴东北战场,她留在五原路小洋楼,窗纱后目送军车远去,不知此别竟是命运的拐点。     1948年,郑洞国在长春被解放军围困,最终率部投诚。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水利部参事、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定居北京,而陈碧莲却选择留在上海,理由是“北方寒冷,水土不服”。     自此,两人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分居生活。     此时的郑洞国月工资为245元,属于行政九级待遇,虽不算拮据,但与国民党时期每月上万大洋的收入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陈碧莲已习惯了奢华生活,每月的工资根本无法满足她的开销。她曾在信中抱怨:“以你的收入,连我在上海的房租都不够。”     1953年,陈碧莲寄来一纸离婚协议,郑洞国在协议上签了字,这段持续了20年的婚姻画上。     离婚后的陈碧莲很快嫁给了上海一位姓钟的资本家,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而郑洞国则在1955年与顾贤娟再婚,组建了新的家庭。     然而,陈碧莲的第二段婚姻并不幸福,1960年代,资本家丈夫因经济问题入狱,出狱后一蹶不振,两人的生活逐渐陷入困境。     1972年,顾贤娟病逝,陈碧莲曾赴京探望,试探性地提出复婚,但被郑洞国婉拒。     至1983年,陈碧莲已年近七旬,独居上海的她生活愈发艰难,她再次写信给郑洞国,希望能回到他身边。     这一次,子孙们都表示支持,他们记得小时候,陈碧莲对他们视如己出,如今她孤苦无依,理应得到照顾。     但郑洞国却态度坚决:“当年她为了钱离开我,现在又因为钱想回来。我这把老骨头,经不起折腾了。”     郑洞国早已在新中国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他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的接见。     而陈碧莲始终无法适应身份的转变,依然留恋过去的荣华富贵,这种差异,让他们在精神信仰上渐行渐远。     1991年,郑洞国病逝于北京,陈碧莲闻讯再次赴京,送别这位曾经的爱人。     在追悼会上,她望着郑洞国的遗像,喃喃自语:“我这辈子最值得留恋的,就是与你共度的那二十年。”     可惜,时光不会倒流,有些选择一旦做出,便再无回头之日。

0 阅读:303

猜你喜欢

近史风云录本人

近史风云录本人

传播中华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弘扬正能量。